肥胖─所得越懸殊,腰圍越粗大:《社會不平等》選摘(1)

2019-08-03 05:10

? 人氣

20190726-《社會不平等》內文附圖-圖7.1.jpg(時報出版提供)
新聞記者波莉.湯恩比(Polly Toynbee)指出,貧富不均或許是導致肥胖症盛行的一大原因。(時報出版提供)

吃東西紓壓……

貧富差距與肥胖症之間的連結,很可能包括熱量攝取與身體活動量兩個層面。事實上,我們自己的研究顯示,國家越不平等,平均每人攝取的熱量越高。這約略說明了貧富不均與肥胖症的關係,但比較不適用於女人。其他研究人員則顯示,美國各州的所得差距與體能活動不足有連帶關係。看來,在比較不平等的社會,人們似乎吃得較多、動得較少。但是在澳大利亞、英國與瑞典的研究中,人們的食量與運動量,未能充分解釋發福與肥胖的社會階級差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卡路里攝取量和運動只是故事的一部分。長期處於壓力下的人,對食物的反應有別於一般人。他們的身體將脂肪集中儲存於軀幹中段的腹部,而不是往下堆積到臀部與大腿。如同我們在第六章所說,慢性壓力會影響皮質醇的作用,而研究人員已在高腹部脂肪的男女受試者身上,發現了皮質醇與壓力測試心理脆弱度的不同。腹部堆積脂肪的人,特別容易罹患肥胖相關疾病。

身體的壓力反應還會引發其他問題。壓力不僅導致脂肪囤積在錯誤地方,也會增加我們的食物攝取量、改變我們的食物選擇;這種模式稱之為壓力性進食(stress-eating)或者紓壓進食。在老鼠實驗中,受到壓力的動物會吃比較多糖分與脂肪。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的人,若非暴飲暴食導致肥胖,就是胃口不佳而體重減輕。芬蘭的一項研究顯示,基於壓力而進食的人會吃臘腸、漢堡、披薩和巧克力,並且比其他人喝更多酒。科學家逐漸明白,紓壓進食或許是我們應付生理機能變化的一種方法;這些變化出現在我們長期承受壓力的時候,跟焦慮感引發的生理變化一致。

由心理壓力衍生而來的肥胖問題,也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圖/取自 PAKUTASO)
由心理壓力衍生而來的肥胖問題,也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資料照,取自 PAKUTASO)

許多年前,《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針對美國市中心貧民區的營養問題,刊登了一個名為〈致命飲食〉(Deadly Diet)的系列報導。在受訪的過重民眾中,一名十三歲女孩住在暴力事件層出不窮的公營住宅區;她說食物和電視是她維持平靜的方法。一名失業婦女明知她的飲食與酗酒有害她的肝臟和血管,仍然打算趁著還能享受,「不如活得開心一點」。一位祖母因為女兒染上毒癮,不得不扛起養育孫兒孫女的責任;她說:

之前,女兒染上毒癮,我傷心極了,食不下嚥,所以轉而依賴百事可樂──那就像我的另類毒癮。沒有它我就不能動。我以前會握著一瓶百事可樂醒來。三公升的寶特瓶,剛好夠我撐過一天。

近年的研究顯示,食物對慢性暴食者產生的大腦刺激,跟毒品對吸毒成癮者產生的大腦刺激雷同。有些研究運用腦部掃描,證實胖子對食物與飽足感的反應,與身材苗條的人不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