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紅觀察:歐洲社會對恐攻威脅的認知

2016-08-08 06:50

? 人氣

在英國,穆斯林在尼斯事件後同樣遭受社會譴責和種族歧視,而且這邊緣化的工程是由商業媒體執行的。英國銷售量最大的《太陽報》前任編輯Kelvin MacKenzie就在該報上寫出這樣的文字,質疑第4臺電視臺僱佣穆斯林記者Fatima Manji:「當我們再度看到穆斯林殺人事件時,第4臺讓一位穆斯林去報導這個事件,是妥當的嗎﹖」不幸的是,Kelvin MacKenzie的歧視不只是他個人的,而是整個商業媒體及其讀者抱持的態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此,我們再來看看對另一起恐攻的社會理解:今年6月12日在美國發生的歐蘭多槍殺事件。29歲的Omar Mateen在歐蘭多的「Pulse」同志俱樂部槍殺了49人,Isis事發當天即宣佈是它組織的作為。英美社會立即掀起討伐伊斯蘭恐怖主義的呼聲,社會指責的箭頭多朝向穆斯林社群。而不僅是英美社會未對事件背景和Omar Mateen個人先做徹底調查,就連「承擔責任」的Isis也不清楚事件起因。這個在美國出生,多年在保安業服務的年輕人,根本是個徹徹底底的美國人,他何以成為Isis恐攻份子?

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多一家LGBT夜店12日凌晨發生槍擊案(Twitter)
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多一家同志夜店12日凌晨發生槍擊案。(Twitter)

在事件3周後,Omar Mateen的背景因素逐漸浮現:他本身是位同志,經常到同志俱樂部,包括事發地點「Pulse」這個俱樂部,在那裡尋找伴侶。他的妻子也承認,他過去是有「同志傾向」。他曾與俱樂部裡結識的不少年輕男性交往,但當他們要結束和他的關係時,他總難以接受,懷怨在心。他過去的一位男友甚至表示,俱樂部的槍殺事件是他的一種報復。

同時,聯邦調查員也表示,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他與Isis或其它任何組織有聯繫或接受任何組織的協助。顯然地,Omar Mateen的個案並非「導因于宗教狂熱」。

可以說,社會對恐攻威脅的看待方式,經常是非理性的。對於不同根源的恐怖主義,大眾似乎也抱持完全不同的態度。也可看出社會如何定義誰是它的敵人。在英國,幾個伊斯蘭基本教義派的小型組織都被國家禁止,一一關閉。而那些犯罪記錄連連的極右團體,如新法西斯組織「英國第一」和「西北異教徒」,卻從無人過問,無人將它們當作潛在的恐怖主義組織。如果極右團體的極端主義並未被與恐怖主義劃上等號,那麼同樣標準為何不能適用于伊斯蘭基本教義團體?

2011年挪威法西斯份子Anders Breivik屠殺77名挪威公民時,在主流媒體報導中我們竟看不到「恐怖主義」或「恐攻」這樣的字眼。而這場屠殺是Breivik精心策劃的,以極右思想為出發動機的一場政治謀殺。當時Breivik甚至撰寫了一份長篇的宣言,將他的反穆斯林和排外思想推銷到歐洲各地。而當他的屠殺計劃成功進行後,媒體報導卻將焦點集中在他的心裡層面上。特別英國的主流媒體有關恐攻的報導早已出現這樣的模式:白人行凶時,主流媒體總將事件導因定義為「精神疾病問題」,「心理問題」;非白人行凶時,主流媒體則將事件導因定義「宗教狂熱」,「挑戰西方」等等。這種媒體論述形成了這樣的大眾觀念:恐怖主義和恐攻是「伊斯蘭/穆斯林議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