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台南,就是要逛老房子!年輕夫妻打造「阿嬤家」,每個人都能回味兒時溫暖

2016-07-30 08:30

? 人氣

老東西的重點並不在於它們的老,而是在於它們的感情(圖/WE R THE CATCHER攝影)

老東西的重點並不在於它們的老,而是在於它們的感情(圖/WE R THE CATCHER攝影)

「老東西的重點並不在於它們的老,而是在於它們的感情,你看到它,你可以有多少的回憶,我覺得那才是最重要的。」

紅磚、木門與古董家具,空間中的光影與畫面,喚醒許多童年關於阿嬤家的記憶。看似隨意的鑿洞,讓陽光與風充滿在室內各處,有著原始綠建築的細膩巧思。「木子」就像是每個人記憶中阿嬤的房子,聚集著來自各地的遊子,在旅行中一同分享童年記憶中的美好滋味。

位於昔日府城重要的運河港道「五條港」的重要位置,神農街這條看似平凡的小街道,曾經是清代的重要經濟中心,而在今日,商業交易繁榮的景況不再,卻多了份生活的閒適悠哉,近年來老屋重新地被重視,也讓這裡聚集了年輕人在此開店實現理想,文創小店、酒館、藝廊與廟宇同駐一條街,在傳統氛圍中融入了現代的創意與新鮮感,而成為台南觀光必遊熱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走到神農街的末段,可以看到一個小巧的院子,門前大大的陶製水缸裡種著幾顆翠綠的姑婆芋,一扇敞開的黑色木門上,紅底黑字寫著「和為可貴,居之則安」的對聯,表達著百年前人們對於生活的簡單看法,而這也是「木子」店主Jimmy與Kelly的生活哲學。

P41.jpg
(圖/WE R THE CATCHER攝影)
P43_2_L.jpg
貫穿整棟樓的天井,為室內引進了空氣與陽光。(圖/WE R THE CATCHER攝影)
P43_2_M.jpg
(圖/WE R THE CATCHER攝影)
P43_2_R.jpg
(圖/WE R THE CATCHER攝影)

從事婚紗攝影的Jimmy與Kelly,二○○九年買下位於神農街後段的這棟四層樓老房子,原本只是想要一棟自己住的房子,但是Jimmy的朋友們來住過都覺得很喜歡,於是才決定以民宿方式來經營,並且結合展覽空間、雜貨與咖啡,接續即將落幕的「飛魚記憶美術館」的展覽平台,讓設計者有一個空間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也希望讓神農街的觀光客可以看到台南的創意。

鑿壁借光的原始綠建築

這棟四層樓的磚造樓房,大約有四、五十年的歷史,最初是一個成衣工廠,狹窄的街屋雖然地坪僅有十七坪,不過空間卻沒有想像中的侷促,一進門可以看到一個Jimmy自行打通出來的天井,貫穿一到四樓,讓室內充滿光線。和「飛魚」一樣,這個天井的中央也立著一棵海邊拾來的巨大漂流木,可以說就是「木子」的核心價值,希望設計者來這裡辦展覽,種下各樣的樹木種子,在這邊發芽長大;因為對於Jimmy來說,每個人都像大地的孩子一樣,也是樹木的小孩。

P44_3.jpg
房間粗糙的牆面塗上鮮艷的色彩,地上的磁磚、老家具與窗戶上的布幔,構成一幅充滿民俗風味的景致。(圖/WE R THE CATCHER攝影)

這棟房子保持了很多階段的歷史工程痕跡,一到三樓因為前屋主使用需求而被改變得較多,只有四樓以上沒有被改裝,許多有美麗圖樣的地磚和花格窗都被保留下來,這也是他們決定買下此處的主因。Jimmy在翻修時,其實幾乎是把它當作是一個原始的綠建築概念在進行,「以前的人很多東西都是用永續使用的想法製造而成,但是現在工業產品或是新的設計都是要每一兩年就換新一次,我覺得這樣的想法有點病態。像這張椅子可能七、八十年的歷史了,但它就是這樣地耐用,不像現在的椅子可能坐個三年就解體了。」他以樸拙、陽春的手法,呈現出來看似頹敗的美感,成為一種自然、簡約生活態度的實踐,「我覺得建築的中心還是要以生活為主。你看,這樣空氣流通得多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