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一定比在店面買更便宜嗎?擁有「購物好感度」,就沒有賣不掉的價格!

2019-06-05 15:00

? 人氣

迷思2 沒有針對行業痛點提出有效假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很多業者的既有市場一直被蠶食,為了守住既有營收,花的力氣比以前更大,獲利率卻在下滑。舉例來說,大賣場經常用折扣來維持銷售額,習慣靠打折讓消費者一次買足 12 個月的衛生紙,增加當月營收。也有很多網路業者強調自己的賣點是「商品多、促銷深、速度快」。

我經常思考,這些對消費者有意義嗎?商品多意味著管理成本高;促銷深、折扣多意味著本來就要進業者口袋的錢,只是提前拿到而己;銷售快,買個冰箱 3 小時到貨,消費者真的急迫馬上要用那個冰箱嗎?所有的努力,都沒有增加消費動機,也沒有將市場大餅做大。

但業者為什麼這麼做?因為他心中的假設是「我多賣的商品,就是競爭對手少賣的」,尤其台灣內需市場疲弱,做大市場困難,就更有動機這麼做。

但如果業者心裡的假設改變一下,心裡想要的是「觸動消費誘因」,相信作法就會很不同。例如,以前我在特力屋網站設定了「Q&A」單元功能,當網友提問,員工可以回答。有次某消費者問道:「打造希臘藍白風格的房間,需要什麼油漆?」一名熱心的店員不只提供商品顏色料號,還詳細提供各種工具和使用資訊。這名網友感受到熱情,即使住家離這位店員所在的店面有段距離,也會很有意願開車去找這位店員購買。而隨著這類線上互動愈來愈多、溝通品質愈來愈好,線下銷量也就增加了。

迷思3 用錯關鍵績效指標

許多人都小看了線上與線下連動可能產生的影響力。假設現在有一個企業 B2C 網站每天有 3 萬人造訪,但是,直接在網路上下單的只有 300 筆,所以做網路行銷的人下次只能從公司預算分到 300 筆訂單的行銷資源,這是合理的嗎?我想,大概很多實體通路老闆都認為合理。

可是如果進一步去分析數據,可能會發現,曾經到訪過這家企業網站的 3 萬名網友,其中有 7%,也就是 2,100 人, 是在瀏覽官網後才去店面消費的。如果網站未來營運的資源分 配還是靠著原有的衡量指標,只會讓網站營運慢慢弱化,削減帶入人流的能力。

零售數位轉型必須按部就班

再舉一個例子,假設有個企業今年預計要花 1,000 萬元做線上數位行銷,如果是我,可能會在第 1 個月就把這筆預算全數投入,因為只有這樣,數位行銷強度才夠,後續效益才有機會在未來 12~24 個月逐步顯現。

但如果這家公司規定數位行銷費用必須一次攤提,這時,你覺得負責的行銷專員還會在第 1 個月就投入所有預算嗎? 不會,因為如果這麼做,不僅帳面會出現虧損,也沒有任何效益可以向上報告,花了只會被罵。「不如分 12 個月慢慢投吧!」最後行銷人員心裡可能會這麼想。問題是這一來,最大效益就不會出現了,這筆錢也會付諸流水了。

虛實整合要能夠成功,組織內部的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組織畫分等因素都要到位。企業一定要能夠認知,網路不該只是賣東西的工具,而是能夠消弭資訊差的工具,如果能利用網路減少資訊不對稱的特性,為消費者或客戶創造效益,然後設法將好處也留在自己身上,事情才能夠真正做成。

我們正在面對過往流量紅利無法成長的時代議題,虛實整合對所有產業都是一個重要的經營題目,也是新流量來源的可能性。在我看來,引入創新的過程之中,所有因為嘗試而產生的痛苦都是必須遭受的,而所有犯下錯誤,都是必要的學習。組織要進行零售數位轉型,必須像一個人受教育,是從小學、 中學與大學一步步慢慢來,不可能某天突然跨越,就知道該怎麼做。

然而,這樣的投入,是所有企業要面對的創新挑戰,革命尚未成功,我們繼續努力。

本文摘自《流量新紅利時代:商業模式決定變現之道》

《流量新紅利時代》
《流量新紅利時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