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的有「阿拉丁」這個人? 學者:很可能是一位300年多前來到法國巴黎的阿拉伯青年!

2019-05-26 13:00

? 人氣

迪士尼動畫《阿拉丁》真人版電影上映,好萊塢在種族文化議題的操作再次引發熱議。不過對歷史學家來說,這個描述街頭混混巧遇神燈、抱得美人歸的故事藏有更豐富訊息。一本15年前出土的遊記顯示,《阿拉丁》反映了18世紀的中東世界與法國貴族生活,以及早期中東移民旅居異鄉的心路歷程,而且主角「阿拉丁」很可能真有其人,是一位300年多前來到法國巴黎的阿拉伯青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時代》(Time)雜誌報導,儘管大眾耳熟能詳的阿拉丁(Aladdin)故事背景設定於中東地區,但過去文學界認定創造阿拉丁角色的人,是任職於法國東方學圖書館(Bibliothèque Orientale )的學者加朗(Antoine Galland),他曾在17世紀以學者身分隨法國大使出使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伊斯坦堡)。不過比起學者身分,他的《一千零一夜》(Les mille et une nuits: Contes Arabes)作者身分更為人所知。

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阿拉伯比較研究(Arabic and Comparative Studies)學者穆薩維(Muhsin J. al-Musawi)分析,該書取材自一批零碎的中古世紀阿拉伯故事手稿。加朗在1704至1706年期間,將這批14世紀晚期流傳下來的故事集整理成40輯故事,並可分為282天講述。不過最早的《阿拉丁》版本出自加朗1712年的新版故事集,因此史學家推斷《阿拉丁》的起源更接近現代,加朗的本人日記中也記載著:1709年5月8日,來自阿勒坡(Aleppo)的敘利亞人迪亞布(Hanna Diyab)告訴我這些故事。

世界文學專家霍爾塔(Paulo Lemos Horta)推測,當時加朗已經將所有手稿記載的故事付梓,但出版商為滿足讀者要求,擅自在1709年出版的新書裡加入土耳其地區流傳的軼聞,這件事激怒了加朗,但也促使他挖掘更多故事以因應未來的出版計畫。

最新文獻顯示,阿拉丁故事可能改編自敘利亞探險者迪亞布的親身經歷。(AP)
最新文獻顯示,阿拉丁故事可能改編自敘利亞探險者迪亞布的親身經歷。(AP)

對異國奇聞的強烈渴求讓他找上往來巴黎與中東地區、大量收購墓葬珍寶的貴族子弟盧卡斯(Paul Lucas),盧卡斯致力滿足法國國王路易十四(Louis XIV)愛好珠寶、珍稀古玩,自家宅邸當然也少不了各路寶貝,而加朗正是在那裡遇見迪亞布,最終將其口述的《阿拉丁》、《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Ali Baba and the Forty Thieves)等故事收錄於1717年發行的《一千零一夜》第9至12卷裡。

阿拉丁的故事發生在中國?

在這段已知的歷史裡,歷史學家最好奇的問題莫過於:「迪亞布是從哪裡聽來這些故事?」

依據著作版本不同,阿拉丁故事的舞台有不小差異,迪士尼最新版真人電影中選擇以波斯皇宮為背景,但在加朗的阿拉丁故事設定裡,這個故事發生在遙遠的中國,在加朗最早的設定中,一切故事發生在遙遠的中國,不過故事刻畫的中國是個信奉伊斯蘭教法、到處都是穆斯林的國度,顯然與真實世界有不小差距。霍爾塔強調,「這些角色生活的社會遵守穆斯林戒律,精靈(Genie)從神燈裡現身,證明這肯定是阿拉伯故事。」

中東地區擁有豐富的精靈傳說,伊斯蘭經典也認定精靈是擁有超自然力量的存在。(AP)
中東地區擁有豐富的精靈傳說,伊斯蘭經典也認定精靈是擁有超自然力量的存在。(AP)

劍橋大學伊斯蘭研究中心(Centre of Islamic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學者拉札克(Arafat A. Razzaque)點出早期阿拉伯故事習慣以中國作為富含異國情調的故事背景,英國早期的默劇與維多利亞時代的繪本也有不少中國元素,這同時也反映在鴉片戰爭時英國對中國領土的迷戀。至於早期的迪士尼動畫電影版本原先以伊拉克首都巴格達(Baghdad)為背景,不巧時值波斯灣戰爭(Gulf War)開打,迪士尼高層下達禁令,創作團隊只好憑空虛構了一個「阿格拉巴」(Agrabah)。

阿拉丁真有其人……就是迪亞布本人?

儘管加朗在自己的出版書籍中從未提起迪亞布,但法國歷史學者蘭廷(Jérôme Lentin)1993年於梵蒂岡圖書館尋獲迪亞布18世紀中期留下的遊記,當中他自述向加朗講述阿拉丁故事的過程,蘭廷與夥伴花費18年整理迪亞布的手稿,並在2015年出版該書的法文版本。迪亞布在書中描寫自己的艱困出身,以及最終見證凡爾賽貴族繁華的經歷,他的描寫方式十分符合加朗筆下富麗堂皇的宮殿,讓歷史學家推測阿拉丁本尊可能就是迪亞布本人。

這項文學界的重大發現扭轉了過去300年來,史學家原本推論阿拉丁故事可能是受當時的法國故事啟發,或作為18世紀東方學研究下盛行的副產品──對中東地區的綺麗幻想。霍爾塔告訴美聯社,「這些顛覆人們認知的發現,告訴我們這些故事不是60多歲的法國學者兼譯者的憑空幻想,而是20歲阿勒坡青年結合自身經歷與敘事技巧創造的。」

在他的遊記裡,迪亞布也描述了奢華皇宮的另一種面貌。他記下盧卡斯曾將自己當成「奇珍異寶」進獻給路易十四,當時盧卡斯堅持他必須身著長袍、寬鬆褲裝,頭戴大馬士革頭巾、開羅進口的毛皮帽,腰繫貴氣的腰帶與銀匕首,只為符合當時盛行的「東方風格想像」,迪亞布甚至被要求將兩隻沙漠跳鼠(jerboas)進獻給「法國蘇丹」。

《阿拉丁》本尊:300多年前來到巴黎的阿拉伯青年

對歷史學家而言,研究《阿拉丁》出處的價值不在於找出主人翁本尊,也不僅牽涉法國與中東地區的歷史,這個故事呼應了當今巴黎地區的中東移民努力為自己發聲。霍爾塔描述,當迪亞布告訴加朗這些故事時,1708年巴黎地區因糧食不足,發生暴動,迪亞布對此感觸良多。在他本人的回憶錄中,讀者能一窺當時生活於巴黎地區的阿拉伯人的孤獨,他們一無所有來到異鄉,並逐漸建立起互助網絡。

從加朗其他的作品來看,很難相信他能創造出阿拉丁這樣一個富於同情心的人物。但迪亞布回憶錄裡的敘事者,卻是一位心理特質鮮明的年輕人,能夠體察身處社會的不公義與機會,從而改變自己作為一個年輕冒險家的命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