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一段被封藏的德俄軍事合作史

2019-05-26 07:10

? 人氣

同年8月23日,中華民國政府財政部長孔祥熙與合步樓公司在廬山的牯嶺簽訂了《中德原材料及農產品與工業及其他產品互換條約》,中國用鎢、銻、錳等戰略性原料和農產品來換取德國的工業產品和軍需物資,這條約又稱《合步樓條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36年,我國代表顧振(為資源委員會委員)與德國經濟部長沙赫特簽訂了《德華信用借款合同》,由德國政府向中國政府提供1億帝國馬克的無限期周轉貸款,此外,中國方面承諾以每年20%的比例將1億馬克信貸從德國採購設備和技術資料。

1937年4月,國府資源委員會與德國合步樓公司(哈卜羅公司)合作購買之江西萍鄉市──「高坑煤礦設備與機器運輸」檔案。(圖/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作者提供 )
1937年4月,國府資源委員會與德國合步樓公司(哈卜羅公司)合作購買之江西萍鄉市──「高坑煤礦設備與機器運輸」檔案。(圖/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作者提供 )

附記:

所謂的《布列斯特和約(全稱:《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約》)》,指的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利用俄國剛爆發共產革命的時機,出兵50萬向俄國發起猛烈的攻擊,同時要求俄國把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的局部和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的全部割讓給德國並賠款30億盧布。

為替新生的共產政權爭取喘息機會,列寧在內部的會議中主張──接受德國的要求,簽訂和約,但遭到黨內同志的強烈反對與抨擊。由於流亡在外的列寧是在1916年時由德國的陸軍總監(Generalquartiermeister)埃里希․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1865~1937)秘密命人的將其從瑞士送回俄國,最後也如德國人所願──加速了帝俄的垮台,因此列寧在黨內始終擺脫不了德國間諜的陰影。雙方經過多次協商,俄國最後勉強同意了德國的要求,1918年3月3日,列寧與德國簽署《布列斯特和約》,並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但這個條約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1月11日的結束──德國戰敗,蘇維埃俄羅斯隨即在11月13日單方面宣布終止。1922年,蘇維埃俄羅斯與德意志國簽署了《拉巴洛條約》。兩國正式公開對外宣布放棄在《布列斯特和約》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向對方提出的領土和金錢之所有要求。

《布列斯特和約》包含七個不同的文件,其中(一)至(五)項於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簽訂,3月29日在柏林互換批准書之後生效。(六)至(七)項於1918年8月27日在柏林簽訂,9月6日在柏林互換批准書生效。

參見──

(Ⅰ)彭滂沱:《天擇~猶太人的故事》(臺灣商務印書館),p71。

(Ⅱ)《維基百科》之【拉巴洛條約(1922年)

(Ⅲ)國防部:《軍事史評論Vol24/106年6月》之傅寶真【德俄軍事關係與德國軍人反共及歐洲整合觀念的形成與發展】(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編譯處),p225~226。

(Ⅳ)柯偉林(陳謙平、陳紅民、武菁、申曉雲合驛):《德國與中華民國》(江蘇人民出版社),p20~25。

(Ⅴ)芮納․米德(林添貴譯):《被遺忘的盟友》(天下文化)。

(Ⅵ)中文《維基百科》之【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

(Ⅶ)中文簡體《百度百科》之【合步樓條約

(Ⅷ)羅山愛:《蘇德秘密軍事合作20年》(《環球軍事》2007年07期)。

*作者為文史工作者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