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青龍觀點:雙盲審查能救台灣的學術研究嗎?

2019-05-24 05:50

? 人氣

科技部最近發出有關論文雙盲審查的調查問卷。圖為科技部長陳良基。(廖羿雯攝)

科技部最近發出有關論文雙盲審查的調查問卷。圖為科技部長陳良基。(廖羿雯攝)

近日(5月8日)國內各大學教授學者紛紛收到一封科技部的來信,有容是有關雙盲機制的調查問卷。科技部表示:鑒於國際間部分國際期刊業採行雙盲審查機制(double-blind peer review),也有部分學術研究補助機構正在研議將研究計畫導入雙盲審查機制的可行性,對此國外審查機制及相關經驗是否能轉化為適用本土學術環境,以達到避免人情、先入為主等因素的影響,將先就雙盲審查機制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國內學研界看法。殊不知科技部此舉,對於要拯救台灣的學術發展來說,已然是太遲了。難道科技部不知道台灣這幾十年來的學術發展,早就養大了各類學閥擁兵自重,即使現在要進行所謂的雙盲審查制度,其實已然失去了天時、地利、人和等時機條件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面對這封調查信函,筆者真的哭笑不得,錯愕之餘又感憤怒。錯愕的是,幾十年來不曾實施的雙盲審查機制,早已錯失了學術良性發展的契機,現在實施的意義實在不大。因為台灣學術界這麼小,哪位學者研究什麼主題、是什麼領域的權威,根本不難得知,即使推行雙盲審查,只要審查人稍微有心,其實都不難查出送審者的背景資料,這樣的雙盲審查其實根本沒有意義了;但是令筆者憤怒的是,雙盲審查制度既然是良性學術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何科技部在放任學術霸權已經壯大定型的今天,才突然想到要調查一下雙盲審查的必要性呢?而且還只是調查而非下定決心革新。

現行科技部研究計畫的審查機制係採取「單盲」制,亦即計畫申請人不知道審查人身分,但審查人知道申請人身分。在過去,諸多弊端與人情請託事件履見不鮮,已成學術界公開的秘密,故而推動「雙盲」制的精神,便在於評審委員與申請人互為匿名,以避免人情關係與先入為主等因素的影響。既然雙盲審查這麼重要,為何台灣過去幾十年來的學術發展都不曾實施過呢?為何現在才突然想起要雙盲審查制度?而且還不是立即實施,而是先調查一下學術界的意向與看法,才決定是否要實施?請問科技部,你到底在顧慮什麼?

當然,國際期刊的審查機制,亦是依領域而異,例如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較為常見採用雙盲審查機制,而醫學相關期刊則多以單盲審查為主,且在國際學術機構的調查報告中亦指出多數學者傾向單盲機制。不過,這是國際學術界長期以來已經培養成型的學術信賴度,而且對於理工、生醫領域的計畫審查,必須將申請人的執行能力(例如實驗室設備、過往的研究表現、或團隊的成員等)納入考量,故而僅以單盲制便足以構成學術研究的審查根基。但是,這些恰恰是對華人文化的人脈系統與權威階層相對比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