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話不說死留餘地」的兩岸經貿緊縮新常態

2016-05-18 08:20

? 人氣

兩岸經貿緊縮可能成為新常態,台灣必須面對因應。圖為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

兩岸經貿緊縮可能成為新常態,台灣必須面對因應。圖為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

520前,對岸就兩岸經貿緊縮發出第一槍:年年來台採購的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會長、在台灣以「面板女王」聞名的白為民,今年6月不來了!這代表的是過去中國的「經濟讓利」可能要逐漸減少,台灣經濟要面對另一種「新常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馬政府上台8年,兩岸關係走緩,所謂的「兩岸和平紅利」之一,就是不絕於途的採購團、觀光客,而在採購團方面,又以白為民的面板採購最著名。每年5、6月間,敲鑼打鼓來台,最後宣布下訂40-50億美元,堪稱兩岸和平紅利最具代表性的樣板戲碼。

不過,今年這幕戲碼暫緩了,明顯是因為政黨輪替、民進黨上台、兩岸關係有變的原因;但對岸也很明顯不撕破臉、不把話說死、說絕,因此用一個「中國面板公司人事改組」的理由,而且放出可能延到10月再來的訊息。至於10月是否確定成行,那就可再觀察兩岸關係的變化而定了。

這個情況其實類似對岸用類似「缺紙所以作業不及」的奇特理由,延緩並緊縮來台觀光陸客的核批一樣─中國會缺紙確實是奇聞怪譚,但對岸就是用這麼一個理由緊縮來台陸客;話不說死、臉不撕破,但先緊縮再說,未來仍留餘地。第4季陸客來台觀光是否能恢復常態,還是持續緊縮,就看兩岸關係未來發展而定了。

這可能就是台灣經濟要面對的「新常態」,中國經濟紅利不再,中國讓利減少或甚至消失。

雙方經貿往來一定是互蒙其利,因此兩岸經貿往來當然不能亦不必純然以「中國讓利」視之;但也不必否認,過去8年兩岸經貿往來中,對岸確實有讓利之作法。例如ECFA簽訂,中國給台灣500多項產品的優惠,但台灣仍不讓上千項中國農工產品進口─這種作法其實是違反WTO規定。

再如兩岸服貿、貨貿,對岸原本都讓台灣「早韓國一步」,甚至在中韓FTA已先簽訂後,對岸在貨貿談判中,最後還是給台灣面板等產業優於韓國的准入條件。至於各種農工產品採購團、契作、陸客觀光大增等,就更不在話下了。不論台灣人領情不領情,這些作為就是有利於經濟與就業。

過去16年,台灣經濟確實有受惠於「中國經濟紅利」之處;而今,在中國成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最大出口國及第2大進口市場之後,不僅亞洲鄰國都要受中國經濟影響,許多新興國家經濟起伏也被中國牽引著。在中國經濟走緩、兩岸經貿緊縮、讓利亦不再後,從出口到投資再到就業終究會受影響,台灣經濟是別無選擇必須面對因應。

對未來可能的變化,新政府提出「新南向政府」因應化解,至於能否落實仍待觀察。不過,不論是從出口市場著眼、或從企業投資看,新南向政策都不會是一朝一夕可見效落實,在新南向政策效益落實前(如果有的話),兩岸經貿、中國市場如驟然緊縮,對台灣經濟與企業的短期衝擊恐怕過鉅,新政府仍該審慎,看好那一籃「最多雞蛋的籃子」。

這也是行政院長張善政臨別贈言,對南向政策所說的:「南向政策不是overnight(一夜)就可趕過大陸,若一廂情願,將對台灣經濟造成衝擊,因此必須務實看待,與大陸維持某種和諧往來關係。」

新政府,聽到了嗎?作得到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