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DF》「非洲三部曲」導演梭裴談《以朋友之名》:對苦難蘇丹的犀利提問

2016-05-15 07:37

? 人氣

奧地利紀錄片導演、第10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焦點影人雨貝‧梭裴(Hubert Sauper),13日出席其「非洲三部曲」紀錄片最終章:《以朋友之名》(We Come as Friends)的放映活動。梭裴也親自向觀眾說明,他為何要花6年時間拍攝這部紀錄片,又為什麼要開著自製的小飛機遠赴這塊飽經戰亂與剝削的苦難土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以朋友之名》這部影片中,梭裴駕著自製的小飛機橫越1萬2000公里來到南蘇丹(South Sudan),並且透過拍攝駐紮於當地的中國石油工人、聯合國維安部隊、蘇丹軍閥與美國傳教士,以及居民對於這些「以朋友之名」掠奪當地資源的團體之反應,構成這部充滿濃烈控訴性的影像紀錄。

《以朋友之名》也是梭裴的最新作品,該片在2014年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首映時,隨即奪下評審團特別獎。而後也在柏林影展(Berlinale)獲得好評,並且拿下和平電影獎。這次在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中,完整放映了梭裴的「非洲三部曲」,以及《漂流馬戲團》、《在我們的故事裡孤獨》等作品。

雨貝・梭裴。(Heinrich-Böll-Stiftung CC BY-NC-SA 2.0 )
雨貝・梭裴。(Heinrich-Böll-Stiftung CC BY-NC-SA 2.0 )

運用象徵意象與對比

13日的《以朋友之名》映後座談會一開始,梭裴便談起為什麼非得自己打造一台小飛機,風塵僕僕地飛越1萬2000公里來到南蘇丹呢?他答道:「飛機有許多象徵意涵,它象徵了白人、優越感、高傲和戰爭,所以我必須打造一台與這些觀感完全相反的飛機。」

於是這台被他暱稱為「史普尼克」(Sputnik)的飛機就此誕生。它看起來非常小,小到令人覺得不可思議。梭裴強調,他企圖營造這種出近乎「小丑式」(clowny)的荒謬,顛覆一般人對於飛機象徵意涵的想像。

《達爾文的噩夢》劇照。TIDF
《達爾文的噩夢》劇照。TIDF

此外,影片中許多畫面是以飛機俯瞰的視角凝視南蘇丹,再輔以梭裴似機長又似孤獨太空人語調平穩而深刻的敘事解說,往往讓觀眾有種置身在外太空的錯覺,而且即將降落在一個名為南蘇丹的陌生星球。

而電影以拼貼敘事的方式,拍攝中國石油工人、聯合國維和部隊、軍閥、美國傳教士等人,每一段故事中間皆穿插、對比著當地人民對於這些外來者的真實反應,呈現出極大的反差。

「月亮是屬於白人的」

善用象徵與對比的導演在片中再次鋪陳了一個諷刺。一群中國石油工人在宿舍看著《2001:太空漫遊》和《星際迷航》,一邊和正在拍攝的導演閒話家常,他們將美國開發/剝削南蘇丹類比作人類對於火星的探索,並且表示如果星球上有生物存在,而我們還強行介入掠奪,這樣是相當不好的。

其中一位工人煞有介事地說:「霍金不是也說了嗎?不要跟外星人有太多接觸。」甚至搬出中國經典《易經》來強調不要破壞當地人的生活。

《以朋友之名》劇照。TIDF
《以朋友之名》劇照。TIDF

當美國傳教士對著鏡頭說,他們不敢相信現在竟然還有人不穿衣服和鞋子,並且帶來一堆衣物給他們換上,希望把這些「陋習」都改掉,其中一位還把他們所服務的區域稱作「新德州」(New Texas)時,觀者不免想到影片開始時,一名參加喪禮的當地人所說的話:「英國人幫我們制訂了憲法,法國人給我們槍枝。這些人右手拿著聖經,左手拿著槍枝。」

片中有太多這種嘲諷式的對比,可是觀者看不到任何來自電影工作者露骨的指責或控訴,只有真實的影像紀錄,而評判自在觀者的心中。正如同梭裴先前在另外2部作品《基桑加尼日記》與《達爾文的噩夢》的映後座談會中所言,他提供的並非一套解決方式,或是告訴大家非洲發生了什麼事,而是抽離事實與遠方的我們之間的屏障,並且透過影像讓觀眾去體驗。

殖民歷史下的傷痕

《以朋友之名》將2011年1月9日南蘇丹舉行的公投作為開場白,凸顯出正當歐美各國為這個全世界最年輕的國家誕生而歡呼時,南蘇丹人民此刻、未來所面臨的卻是各國在此地所進行的資源掠奪。

然而列強對於南蘇丹的資源掠奪及土地佔領早在19世紀便開始。南蘇丹於19世紀末期時是由英國與埃及共同管理。1947年的朱巴會議(Juba Conference)將以基督教為主的南蘇丹和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北蘇丹合併,並於1956年正式成為獨立國家。

《達爾文的噩夢》電影海報。TIDF
《達爾文的噩夢》電影海報。TIDF

差異甚大的南北蘇丹合併後不久即爆發兩次內戰,第一次內戰在1972年南蘇丹取得自治權後停止,然而1983年又因為時任蘇丹總統尼梅瑞(Jaafar Nimeiri)宣布全國實施伊斯蘭律法,這讓以基督教信仰為主的南蘇丹人民非常不滿,而引發第二次內戰。

《基桑加尼日記》
《基桑加尼日記》

一直到2005年,南北雙方簽訂《全面和平條約》(Comprehensive Peace Agreement),並且同意南蘇丹舉行公投決定未來是否獨立,才結束這場長達20年、造成200多萬人死亡的內戰。

《在我們的故事裡孤獨》劇照。TIDF
《在我們的故事裡孤獨》劇照。TIDF

非洲三部曲

非洲三部曲從早期的《基桑加尼日記》、《達爾文的噩夢》,到最新的《以朋友之名》,可以發現議題涉及的範圍越來越廣。如果說《基桑加尼日記》談的是人們迫切的生存問題,《達爾文的噩夢》擴及了生態浩劫的面向,最後的《以朋友之名》則探究了非洲大地的根本問題:「新殖民主義」(Neocolonialism)。

《以朋友之名》電影海報。TIDF
《以朋友之名》電影海報。TIDF

有觀眾注意到導演在這三部片的介入程度有漸增的趨勢,《基桑加尼日記》中梭裴很少和被訪者對話,或者是沒有剪輯進影片中,大多只是呈現被訪者的所言所行。然而到了《以朋友之名》之時,梭裴開始會詢問某些關鍵性問題,引導整個電影走向。

雨貝・梭裴(Hubert Sauper)
雨貝・梭裴(Hubert Sauper)

對此,梭裴的回應是,《基桑加尼日記》是他28歲時所拍攝的,而拍攝《以朋友之名》時他已經48歲了,這時候的他已經和影片中那些軍閥及政府官員差不多年紀,因此更有能力去問一些比較犀利的問題。另外他也提到,過去他是希望將自己所捕捉到的震撼傳遞給觀眾,而現在則是希望能夠讓觀眾自行評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