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弋丰觀點:政治面干擾、過剩資金流竄

2019-04-25 06:20

? 人氣

台灣積極發展離岸風電的政府政策,原本可望吸引大量國際資金跟隨沃旭為首的大風電企業來台,先前預估至2025年將帶來300億美元外資投資,一方面因為歐洲風電市場發展已久逐漸飽和,一方面中國市場採取完全封閉只保留給中國企業的態度,因此台灣成為國際風電業界的焦點。如今受到政治面干擾,相關投資可能受到影響,不過,就長期來說,離岸風電仍舊是可望帶來大量外資投資的機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能源局長林全能(左四)與沃旭能源全球執行長馬丁.諾柏(Martin Neubert,左五)持續推動離岸風電發展。(尹俞歡攝)
2018年,前能源局長林全能(左四)與沃旭能源全球執行長馬丁.諾柏(Martin Neubert,左五)持續推動台灣離岸風電發展。(尹俞歡攝)

對本國資金而言,離岸風電也可能是個新的出路,台灣面臨超額儲蓄,連續5年突破2兆元新台幣,2018年國內銀行存放款差距超過新台幣10兆元,台灣銀行過剩資金不知該何去何從,成為爛頭寸,小則成天有專員打電話找人消費性貸款,大則大量以極低利息貸款給償款風險其實並非那麼低的大企業,毫無賺頭但也無能為力,亟需有能力吸收大量資金,風險低、報酬穩定的投資項目。

台灣經濟體面臨諸多體質上的障礙,使得投資意願低落,過剩資金曾經成為炒作房地產的元凶之一,如今房地產也已經炒作至極限,不僅造成嚴重社會問題,資金見房地產已無「下一隻老鼠」也開始抽離,無處可去。雖然長期而言,仍要靠全面性的經濟體與政策法規改革來剷除投資障礙,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但是,若離岸風電產業能適時吸收國內過剩資金,將氾濫資金轉為國家能源建設的力量,不失為短中期的部份解決方案。

就產業面而言, 政府強調本土化使得離岸風電發展引來政治上的干擾。其實,根據離岸風電的特性, 由於離岸風機零組件極為巨大,運輸困難且成本不划算,最終勢必在地生產、在地採購,不論是外商在台設廠,或是授權台廠製造組件,都是將商機與就業留在本土,即使不是本土企業,也增加了台灣人民在外商工作的機會,久而久之學習到外商的經營管理經驗與技術知識,人才流回台灣企業後,自然也能夠提升台灣企業競爭力,實無特別在政策上強調本土化的必要性。

離岸風電在台灣從一頭熱到政治跌跤,也讓全球產業議論紛紛,然而離岸風電終究是台灣能源自主與能源轉型的重要政策,一時顛簸,期望未來仍能穩健推動,成為台灣能源自主與產業發展的支柱。

*作者畢業於台灣大學醫學系,從事產業分析、專欄寫作、圖文創作及翻譯等工作。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