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亞洲矽谷卡關,青創也要泡沫化?

2019-03-11 07:30

? 人氣

近年政府瘋青創,但要注意別搞成青創泡沫!(圖/工研院提供)

近年政府瘋青創,但要注意別搞成青創泡沫!(圖/工研院提供)

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不分藍綠一起瘋「青創」,但在尚看不到具體成果、距離成功之日仍遙遠時,卻隱然聞到「青創泡沫」的味道,如果不整體盤點、重新檢討政策問題,在這股青創風在產業上結出果實前,恐怕就要出現一堆後遺症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馬政府後期為了拉攏青年,曾把青創列為政策重點;蔡政府上台後,更「發揚光大」,新創、青創、產業轉型等話成為經濟與產業政策最常見的字眼,5+2產業政策中的「亞洲.矽谷」更被視為全心為新創、青創所打造。不過,外界可能會大感意外的是,喊了快3年,亞洲矽谷縱然不到原地踏步的慘狀,但進展也是少得可憐。

亞洲矽谷在今年2月曾在網上公布此計劃的進度與成果,雖然文中稱「已獲致豐碩成果」,但細看所有項目,實在看不出多少屬於亞洲矽谷計劃的成果,倒是拿了一些非其功勞的成果充數─例如107年物聯網產值預估首次超過兆元、物聯網大聯盟成員增加等;至於如外國專業人才來台等事務,其實是屬老早就討論與推動的放寬國外白領來台工作的限制,很難說是亞洲矽谷計劃的成果。

倒是當初最為外界矚目的亞洲矽谷計劃核心:亞洲矽谷創新研發中心(原名亞洲創新研發人才交流中心)至今仍卡關、甚至可能胎死腹中。外界視亞洲矽谷計劃落腳在桃園,其實指的就是這個創新研發中心,原本的規劃是由中華電信出資150億持股51%、桃園市政府出地持股49%一起合資成立「桃園亞矽創新公司」。

不過這個計劃看起來是卡關了。一來桃園市議會反對,認為這種方式會重演北農事件中,農委會與台北市政府「共治」的恐怖平衡,因此堅持桃園市政府持股比率應達51%以上。而中華電信內部也對出資150億卻無法取得掌控權有意見。

由此事件中可看出許多問題:一個是數十年來,台灣政府「重硬體輕軟體(法令制度)」的惡習難改;第二是未來不論是否能解決歧見繼續推動此計劃,但顯然計劃進度落後相當嚴重;第三是如依照原規劃成立桃園亞矽創新公司,將讓台灣又增加一家100%由公家資金出資,卻可全然不受任何監督的「真公營假民營」企業。蔡政府上台以來已成立多家此類型的公司,台農發、台杉是其中知名者。但這類資金來自政府、實為公營,卻披著民營外皮,完全迴避監督、問責的企業,未來必然衍生問題。

除了亞洲矽谷計劃的問題外,從中央到地方不分藍綠的「瘋青創」,也未必就是好現象,更可能成為一場「泡沫」留下後遺症。全台從北(台北市、新北)到南(高雄),到處都在打造動輒上千坪的「青創基地」、「育成中心」,不知政府是否評估過,台灣有如此龐大的青創能量嗎?對那些活化利用原有「蚊子館」者也罷,那些新蓋的中心是否會成為「新生蚊子館」?

而對青創或新創而言,政府更該想清楚:他們最大的困難與問題,真的就是缺一間「便宜的辦公室」?還是在資金、人才等各方面的法令制度綑綁?甚至是缺乏好的創投、風投、「導師」的幫助引導?鼓勵青創該作、能作,但政策必須對症下藥、也要考慮實際需求,別用錯誤方法搞成如蛋塔泡沫一樣。

而乘著「韓流」而起的韓國瑜,除了要在高雄弄一個屬硬體的青創基地外,還想搞百億「青年創業基金」─市府自籌3成、民間7成,坦白說,這個基金當然不是一個任何人來申請都給的「慈善基金」,而是一個創投基金。創投基金的運作、掌控、決定投資那些案件、投資後的後續追蹤監督與輔導,都需要一個高度專業的團隊負責。高雄市府,真有能力擔負嗎?更別提所有涉及政府的公營企業、基金,永遠難以避免的人事酬庸、關說壓力了。

政府不斷倡議「青創」,其實為的就是要增加投資、搞好經濟,但最根本之道還是建立好的投資環境,如果投資者永遠要擔心缺電、兩岸風險、政策突變,花再多力氣推青創,大概也是事倍功半;更何況,要鼓勵投資增加,應該是對青創、中年創業都等同視之吧?黑貓白貓會抓老鼠的貓就是好貓,不是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