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私校轉型之路─為何亞洲大學逐年整併校系?

2024-01-15 06:00

? 人氣

作者認為,當大學面臨結構性調整的重大決策時,「師生共治」和「民主校園」的理念顯得尤為重要,圖為亞洲大學。(資料照,呂紹煒攝)

作者認為,當大學面臨結構性調整的重大決策時,「師生共治」和「民主校園」的理念顯得尤為重要,圖為亞洲大學。(資料照,呂紹煒攝)

近期亞洲大學研擬將外文系併入幼教系,此舉引起輿論譁然。這次「整併」與「停招」的討論,不僅關係到科系的未來和教學資源分配,更涉及了在籍學生的畢業資格及未來就業方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坐落於台中市霧峰區的亞洲大學,自成立以來僅23年歷史,擁有8個學院、28個學系和數十個研究所,全校師生人數約一萬兩千多人。在其二十六公頃的校園內,這所學府培育了許多人才,也在全球各大排名和國際評比中屢獲殊榮。

然而,即便成就斐然,亞洲大學仍然不得不面對少子化帶來的挑戰。面對這一現實,我們不禁要問:私校轉型之路何去何從?在招生不利時,是否唯逐步整併校系此一途徑可走?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亞洲大學在112學年度的新生註冊率達90.2%,並且財務狀況相對穩定,即便如此,學校仍在校系整併中持續尋找私校生存、轉型之道。

事實上,亞洲大學並非首次面臨校系整併的問題。從近年的校系變化看,整併已成為未來必然趨勢。除了109學年度的光電與通訊學系(併入資工系)、110學年度的健康產業管理學系和經營管理學系(分組整併)、111學年度的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財經法律學系(分組整併)等先前的案例外,近期也有「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併入「經營管理學系」、「視覺傳達學系」併入「數位媒體設計學系」的系所整併討論,顯示校系整併一直都是現在進行式。

由此可見,亞洲大學為適應教育環境的改變,透過分組整併、校系合併、停招裁撤等,實施了一系列科系制度上的策略調整。在此一背景下,筆者進一步思考,除了校系整併之外,還有哪些路徑可以應對這些危機?

因應少子化衝擊,各大專校院的創新與轉型策略

在面對少子化衝擊、高教轉型的挑戰時,多所大學紛紛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多管齊下以應對此一危機。以下是筆者整理五種主要的應對方式:

首先,加強跨學科合作:多所大學已開始推動跨學科的合作和創新學習方式,以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學術多樣性。例如,臺灣大學推動「未來大學」計劃,引入「探索學分」和「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鼓勵學生跨領域學習。同樣,臺灣師範大學降低了跨學科學習的門檻,使學生能更方便地選擇雙主修或輔系。文化大學的「跨領域學習網」則提供結合藝術、科技、商業等多領域的學分課程,而銘傳大學則著重於AI教育,通過專門課程和職業規劃,提升學生的競爭力。輔仁大學的「創新跨領域虛擬學院」利用網路平台,為學生提供靈活的虛擬學習環境。

其次,強化線上教育和遠程學習:利用科技提供更多元化和便捷的學習方式,吸引廣泛的學生群體。在這方面,臺灣大學的「開放式課程」、「MOOC線上學分課程」和「演講網」表現出色,讓社會人士和學生都能夠參與其豐富的線上教育資源。逢甲大學推出了多種線上自學課程,專供校內師生使用,同時也彙整了豐富的國內外線上課程資源。東海大學則透過使用如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先進的數位學習工具,豐富遠程學習的體驗,並推出了校園AI智慧機器人「咚咚妞」,支援師生的教學與研究活動。

台中亞洲大學(呂紹煒攝)
亞洲大學為適應教育環境的改變,透過分組整併、校系合併、停招裁撤等,實施一系列科系制度上的策略調整。(資料照,呂紹煒攝)

第三,強化國際合作和學生交流:與海外機構合作,拓展對國際學生的吸引力,並為本地學生提供更多的全球視野。除了臺清交成政等頂尖大學外,銘傳大學的「海外青年技術訓練班」和明新科技大學的「國際學生產學合作專班」也展現了其在國際合作方面的優勢。這些大學的國外姊妹校關係、雙聯學制、學術交流協議以及出國獎學金計劃,都是國際化策略的體現。

第四,調整招生策略和宣傳:強調學校的獨特優勢以吸引潛在學生。例如,東吳大學利用法商界校友的成功故事來吸引新生,而逢甲大學則強調其與科技業界的合作,凸顯工科與科技課程的特色。實踐大學定期舉辦的學生作品展和創意工作坊也成功吸引了眾多優秀人才。亞洲大學作為創意行銷的佼佼者,祭出高達360萬元的入學獎學金,也成功吸引了眾多高中畢業生、家長以及媒體的關注,然而,依靠金錢激勵來吸引學生雖然能短期內見效,但仍屬「治標不治本」,發展獨有的校園特色和建立長遠的學術聲譽。這才是亞大持續成長和繁榮的基石。

最後,提供獨特的學術和職業培訓:與產業界合作,開設符合市場需求的課程和專業培訓。產學合作分為兩種不同的方式,一是企業或集團入主的學校,如中信金控入主的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敏實集團捐資的敏實科大、台鋼集團入主的台鋼科大等,這些學校為企業培養人才,同時也解決了辦學困難和畢業生就業問題。另一方式則如亞洲大學與企業的產學合作,透過技術轉移、智財運用和知識分享,加強國際化和教育服務。例如,逢甲大學與智慧創造領域的公司合作開課,提供實習機會,而實踐大學則與藝術和設計業合作,提供創意產業相關的專業培訓等。

儘管多所大學紛紛提出創新方案,用以應對當前高等教育的挑戰,然而,這些解決策略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學校的實際情況。亞洲大學除了校系整併外,也實施了與其他學府類似的策略,但這些措施是否真正符合學校特有的需求,以及是否能適應現今台灣社會的變化,仍需進行更加精細和深入的分析。因此,亞洲大學有必要對這些已採取的方案進行詳盡的再評估,並在適當的時機進行策略調整,以便更加有效地迎合高等教育不斷的發展和社會需求。

化危機為轉機,打造師生共治、民主校園的典範

面對高等教育環境所帶來的重大挑戰,特別是在尋求私立大學轉型策略的同時,如何妥善處理校系的「整併」與「停招」非常關鍵。在此一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確保「師生權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尊重。學校應確保新的學科結構既能保持也能提升學生競爭力,並透過與教授、學生的持續溝通,來調整課程結構和畢業證書的安排。對於教師、學生的情感和心理因素,學校應更加關注,並主動透明地向師生提供整併、停招的相關資訊。

筆者也要強調,討論與決策的「焦點核心」應是學生和教職員的福祉。回顧往年的公聽會,如2018年「調漲學費公聽會」和2021年「廢除宿舍宵禁公聽會」。曾顯現學校管理層堅持己見,而與學生和教職員工形成對立。從而使公聽會變成了理念對抗的相互否定,而不是有效收集意見、建立對話和合作的平台,這與其初衷背道而馳。為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學校應提供清晰的資訊和合理的解釋,幫助學生和教職員工更好地理解整併的背景和目的。

當大學面臨結構性調整的重大決策時,「師生共治」和「民主校園」的理念顯得尤為重要。確保決策過程的透明、公正,並充分聽取校內外各方意見,亞洲大學有機會轉化挑戰為機遇,從而躋身一流大學之列。

*作者為前亞洲大學學生會會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賴宥澄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