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那些虛構的故事:《香港不屈》選摘(3)

2023-11-14 05:10

? 人氣

北京的支持者正在慶祝香港回歸25週年。(美聯社)

北京的支持者正在慶祝香港回歸25週年。(美聯社)

世界上流傳著許許多多虛構的香港,這些虛構的故事是真是假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它們如何被編造出來。 ――董啟章

我在某個因緣際會之下,買了《香港地圖繪製史》(Mapping Hong Kong: A Historical Atlas)這本大書,此後無論到哪裡都帶著它。它就像個護身符,陪著我走遍世界各地。這是一本介紹地圖繪製的書,蒐羅了所有已知的早期香港地圖,記錄著香港在進入人們視野之後,一路以來的變化。香港位於中國南部沿海,位置總是飄忽不定,而且常常被畫成不同樣子,直到西方繪測人員到來,才被牢牢釘在地圖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一張地圖大約於一四二五年左右繪製而成,是中國海軍上將暨探險家鄭和的航海圖,他帶領龐大的船隊離開家鄉到遠方探險,最遠曾達非洲東海岸。海的中央那些畫著許多橫條紋、模樣像大石的山脈,就是一個個的島嶼。香港當時還沒有名字,不過已經可以看到一些熟悉的地方被標記出來,例如小蒲台島,我的家人曾搭著中式帆船去那裡玩,享用一盤盤煮熟的蝦子和新鮮的清蒸魚。第二張地圖大約是一五五三年繪製,也沒有提及香港的名字。這張地圖精心手繪出波浪表示海洋,還畫著小小的方形堡壘,磚瓦屋頂上飄揚著旗幟,甚至還附注了一些有用的資訊,比如「蠻族居住的地方」或是「蠻族船隻停泊處」。

十六世紀晚期,在明代的政治人物郭棐繪製的地圖上,才首次出現「香港」(發音為heung gong)這個名字,位置坐落在幾塊突出海面的尖石群下方。這是漢語世界已知最早提及香港的紀錄。地圖上還畫著堅固的雙桅船隨著海浪擺動,應該就是葡萄牙一五五七年殖民澳門的遠洋船隻。在那之後,香港在地圖上的身影又消失了。無論是英國的達德利伯爵(Earl of Dudley)一六四六年繪製、並寫著精緻花體字的地圖,還是一七二三年以雕版印刷製成的中國地圖,即使都繪出了清晰可辨的海岸線,依然不見香港的名字和島嶼。隨著時間推移,香港島又時不時地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它有各種不同的名字,比如「紅江」、「紅香爐」、或是「紅香爐山」。香港之所以叫「香港」,有一說是當地盛產一種木頭叫做「菀香」,是島上的主要出口品,所以「香港」顧名思義就是運送香木出口的港埠。一七六○年,東印度公司的水文測繪專家在地圖上稱香港為「泛春州」(Fanchin Chow),這個名字也同樣出現在一七八○年海特船長(Captain Hayter)手繪的地圖上,而且同時寫著更令人熟悉的名字「泛春洲或香港」(Fan-Chin-Cheou or He-ong-kong)。這張地圖最有趣的地方在於,上面以潦草小字寫著「布滿岩石的海岸」,有些沿岸的面貌似乎是繪者自己想像出來的,而且還誤將大嶼山寫成「喜鵲島」(Magpyes Island)。

在這本地圖書中,香港就像一隻難以掌握的奇妙生物,隨著製圖師的興致,在不同的時間地點以不同的名字,宛如海怪般從波濤洶湧的浪尖中浮出水面。英國統治之後,「香港」這個概念改變了。一八四二年的香港指的是一座島嶼,但到了一八九八年,擴展到包含了香港島本身、九龍、新界以及其他二百六十三個離島。這個地圖冊後來啟發了董啟章,他寫了一本不同凡響的書,名叫《地圖集》(Atlas: The Archaeology of an Imaginary City)。這本書在香港主權移交前夕以中文出版,他在書中以文字描繪出一張張香港地圖,有一些是真實的,有一些是想像的,令人不禁想起海特船長繪製的那張奇幻精采的地圖。董啟章在書中寫道:「世界上流傳著許許多多虛構的香港,這些虛構的故事是真是假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它們如何被編造出來。」

西方世界最常虛構的香港,也是我小時候烙印在腦海裡的香港。猶記得當年我穿著黃白格子的棉質連身裙,盤腿坐在教室裡,正目瞪口呆地聽著台上亨廷頓小姐在講課,腳下的木地板吱吱作響。亨廷頓小姐長得很高大,我的身高大概只及她的膝蓋處。我記不太清楚學校都怎麼教香港的故事,不過亨廷頓小姐大概是這樣開頭的:從前從前,香港還是一塊光禿禿的荒蕪礁石,上面除了一個小漁村之外,什麼都沒有,島上的居民也幾乎都搬光光了。然後有一天,英國人來了,一切都改變了。英國人帶來了學校、醫院、警察、法院、政府,以及最重要的貿易。人們開始移居到香港,追求一個更光明的未來,大家一起把香港打造成亞洲的國際之都。

這是英國人腦海中的香港。巴麥尊子爵(Lord Palmerston)在出任首相之前,曾任英國的外交大臣。一八四一年的時候,他曾形容香港是「一座連房子都沒有的荒蕪礁石」。這一番形容,自此不斷出現在無數的議會辯論、書籍、電視節目和雜誌文章之中。這樣的敘事不僅剝奪了香港殖民前的歷史,也使得香港人對自己的祖先感到陌生。根據這樣的說法,香港人原來是一群無根的移民,他們為了英國創造的商貿機會,才來到這塊多岩的無主之地。我們這群在殖民地長大的孩子,從未想過要質疑這個版本的歷史。我們接受了這套敘事,相信是因為大英帝國的關係,香港才不會永遠只是一塊貧瘠的礁石。

北京也有一套自己的敘事,一整代的中國學童也從未起過疑心。他們都深信,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只是後來在帝國侵略者的砲艦外交下,才被割讓了出去,但是大清從未認同這份「不平等條約」的存在。這個版本是我偶然在我兒子的課本上看到的,他在墨爾本每個週末都會上中文學校。事實上,我孩子在美國上的週末中文學校,學的也是同一個版本。課本的出版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務院僑務辦公室。

課本裡有一課寫的是「遊香港」的故事,敘事者是一位中國孩子,她到香港去拜訪親戚。在抵達香港的隔天,家族一行人就驅車登上了太平山頂,舉目所見是島上的岩石山丘,一棟棟的豪宅點綴其間。豪宅的主人是來自英國的移居者,他們看上了山區的涼爽空氣,而且不准中國人住到這裡來。現在,這裡成了名聞遐邇的旅遊勝地。早前人們得搭乘顛顛簸簸的地面纜車上山,如今可以乘坐平穩順暢的「山頂纜車」登頂,沿途俯瞰林立著摩天大樓的港口,景色令人目眩神移。故事中的一家人正眺望著地平線,孩子的舅舅指著遠方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說道:「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零時,就是在那兒,中英兩國政府舉行了香港回歸中國的主權交接儀式。」一旁的姨媽接著說:「香港現在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首任行政長官是董建華。香港人有信心把香港建設得更美好。」這時,表妹從雙筒望遠鏡望出去,大喊道:「你看見沒有?那兒有一面五星紅旗。」她指的當然就是中國國旗。後來,舅舅開車送他們下了山頂,一起在市區觀光購物。街上熙來人往,氣氛熱鬧繁榮。晚餐後,他們又驅車前往九龍,回望著對面的港口,香港島閃爍著五彩繽紛的燈火,映照在水面上熠熠生輝,夜裡的香港看起來更加美麗、更加迷人。

這段敘述笨拙到讓我笑了出來,我兒子則對這個故事一點興趣也沒有。後來我才意識到,這個故事只是冰山一角,背後有一套更複雜精細的運作,遍布在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目標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讓他們接收一套特定的敘事。這個故事刻意遮掉了某些很關鍵的部分。這個故事刻意不提英國的殖民,因為很可能會讓人看到中國過去多麼的軟弱,所以故事都將重點放在光明的未來。紅色的五星旗在遠處飄揚,似乎讓香港更蒙上了一層童話般的防護罩,在這個防護罩之下,香港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繁榮、穩定。帝國主義殖民者都是邪惡殘暴的,香港和香港人民已從那些人的魔爪中被拯救了出來。

《香港不屈:不能被磨滅的城市》書封。(八旗文化提供)
《香港不屈:不能被磨滅的城市》書封。(八旗文化提供)

 

*作者林慕蓮(Louisa Lim),澳洲墨爾本大學進階新聞中心(Centre for Advancing Journalism)高級講師,《重返天安門》(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作者。曾任職於BBC和NPR,派駐北京長達十年。本文選自作者著作《香港不屈:不能被磨滅的城市》(八旗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