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祖師爺變臉

2015-03-26 06:00

? 人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光劇團新春開箱,粉墨登場拜年,照片後的就是京戲祖師爺唐明皇神像。國光劇團官網)

這種情形就如台灣主要的戲神──西秦王爺與田都元帥,在西皮福路分類對抗中,分別是兩派的守護神,相互對立,但分派械鬥的是民眾,而非西秦王爺與田都元帥。年輕時聽某位很「博」的戲曲子弟說,兩個神祇是同一人,青年是田都元帥,年長有了鬍鬚就成為西秦王爺。西秦王爺被認為就是唐明皇,但同樣也有人認定是有「莊」字標記的後唐莊宗。

田都元帥有田府老爺、田公元帥、相公爺的別稱。台灣的南管戲(梨園、九甲)、北管西皮、潮調、歌仔戲、四平戲,俱崇拜田都元帥,江南一帶也傳說田都元帥就是翼宿星君。福州戲祖師爺是五顯靈官,粵劇則為華光天王,皆為靈官馬元帥的別稱,通常與田都元帥並祀,其造型(三目)、神格與二郎神近似。五顯靈官也被稱為樂王,其牌位上書「勅封有感風火樂王」之神位,其中火字倒寫,正與一般所見田都元帥神位相同。二十年我曾至雲南澂江小屯考察「玩關索」,當地村廟靈峰寺供奉的五顯靈官,造型是三眼武將,帶翎毛,與粵劇的華光天王造型相同。

田都元帥在台灣南部多稱「相公爺」,小孩穿大人長衣的造型,中、北部多係狀元模樣的文身打扮。相傳田都元帥雷海青(一說雷萬春)從小被毛蟹以泡沫養大,為了感恩,信徒不食毛蟹,神像臉頰或額頭也畫「恩人」的小圖案。

從近代戲曲變遷史來看,戲神信仰是隨著劇團及劇種而流變,大致可從南北兩種戲神信仰觀察。北派如唐明皇、莊王(郎神)、西秦莊王、西秦王爺是一個系統;南派的老郎神、田都元帥、五顯靈官(華光天王)又是另一個系統,皆可能由二郎神蛻變而來,並與秦腔或梆子腔、崑曲傳播有密切關係。不過,戲曲祖師爺不像保生大帝、媽祖、關帝、開漳聖王……,信眾可以明確地指名道姓,祖師爺真實身分或姓名為何,永遠不會有定論。

(豫劇團長彭宏志恭讀安神疏文,完成祖師爺田都元帥的安座儀式。台灣豫劇團官網)

豫劇在台灣的源起、發展很詭異,可說是威權時代的畸形產物。一九五〇年代的台灣,各軍種──陸海空與聯勤都有京劇隊(團),海軍陸戰隊也成立了豫劇團,軍中劇團最重要的任務是「勞軍」演出。當時的豫劇團除了主要聲腔──梆子與北管亂彈略有淵源,與台灣民間其實並無關係,不像京劇在國府遷台,成為「正統」的「國劇」之前,早已在台灣民間流行,並逐漸發展成為在地劇種。

台灣尚無「國家劇團」的設置,如果設立,它的組織、表演形式與內容,有許多可能性。目前豫劇團與國光劇團皆為官方劇團,有其政治考量,也因為政府的支援,豫劇才能勉強存活。在未出現國家劇團之前,這兩個行政定位為「國立」的傳統劇團,隱約已有國家劇團的性質。

在台灣原本無發展機會的豫劇團,經過多年經營,已培養出具號召力的演員,近年亦想進一步有所作為,與台灣社會多作連結,用意雖佳,仍應多著力於資料保存、藝術創作與呈現,祖師爺是老郎神或田都元帥,可提供學者或豫劇團團員研究。以博杯請示祖師爺是誰?如果是非官方的民俗團體也就算了,一個國立的藝術團體玩這種噱頭,實屬庸人自擾,也容易讓人對劇團行政失去信心。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