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裡傘外》選摘(3):美麗新香港

2015-02-20 05:30

? 人氣

總共7次的集會中,一開始參與的人數寥寥無幾。但在6月6日,總共約有200名抗爭者闖入立法會大堂靜坐,要求特首及官員跟村民對話,當天的撥款投票亦未達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行動升級之後,6月13號,更多團體透過網路號召來到立法會,結果爆發衝突,引發爭議。6月22日,總計有5、6千人在立法會外集會,也在那一天,東北開發前期撥款在爭議中通過。不過,距離東北開發案的拆遷動工,還有一段並不短的時間,抗爭仍會持續進行。

反國教與東北抗爭,一個是政治議題,一個則是土地議題,這反映了香港社會矛盾的不斷加劇,而反抗的主體,除了受迫、受影響者之外,許多抗爭者、組織者與支持者,都是年輕的一代。其中,反國教的黃之鋒與保衛東北的何潔泓,兩人都是出生於90後,啟蒙於反高鐵運動,之後在各別的摸索中,走上不同議題的反抗之路。他們與這一代人雖然被稱為「後生仔」,但是他們在同儕之間的號召力極強,已成為了這時代舞台上的主角。

「學民思潮〉

 

我在雨傘抗爭的現場遇到了黃之鋒,簡短打了招呼後,他匆匆地與夥伴們進入立法會開會。隔天,《時代》周刊亞洲版以他作為新一期的封面,忽然間,他彷彿成為西方世界都關注的人物。幾日後的半夜,他臉書傳訊息問我,隔日白天沒事,是否有空中飯。

我們約在銅鑼灣碰面,同行的還有他的女朋友。我們不時說起這段期間他們的感受與擔憂,但有更多時間,我們討論一些不著邊際的輕鬆事情,我並不想要讓他的短暫休息,變成另外一次的正式訪問。飯後,我們一起回到金鐘的抗爭現場,沿路上有許多市民跟他打氣。喔,對了,那是他17歲的最後一天,許多市民提前對他說生日快樂。

(黃之鋒在長沙灣寫字樓。水牛出版提供)

我跟之鋒在今年(2014年)五月才認識,中間我再去香港、他來台灣都碰了面,有時候感覺是認識挺久的朋友,但其實才是很短的時間。會有這樣的錯覺很有可能是因為這段日子,事情來的太多,時間卻走得太慢,彷彿一下之間,我們都老了。

事實上,黃之鋒非常年輕,第一次見面時,我並沒有認真地意識到他的年紀,回頭再想,他當時所展現的社交、反應、思考,可能是讓我忽略的主因。當我們漸漸熟識之後,我又發現在很多時候來看,他確實就是一個符合他年紀的年輕孩子,甚至由於他稚氣的臉龐,感覺還更小一些。

我們第一次見面的地點,是位於銅鑼灣與天后間的中央圖書館,在咖啡廳內,他剛剛接受完周刊的訪問,他禮貌地說了些「不好意思,久等了」之類的話,同時間,他的手機卻又響個不停,他總是頻頻抱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