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裡傘外》選摘(3):美麗新香港

2015-02-20 05:30

? 人氣

香港佔領現場的學生領袖黃之鋒。(水牛出版提供)

香港佔領現場的學生領袖黃之鋒。(水牛出版提供)

90後登上舞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0年的反高鐵抗爭,意外引起香港不同發展價值觀的辯論、反省,而這場抗爭所傳遞的批判意識與主體意識並未隨著抗爭結束而消散。當時,仍是國中至高中生年紀的90後香港人深受影響;很快地,隨著香港政治、社會矛盾更加劇烈, 90後這一代選擇說出自己的聲音,並慢慢的改變了香港。

反高鐵運動結束、到雨傘抗爭爆發之前,香港仍有許多大型的社會抗爭,像是2012年的「反國教運動」、2013年葵青貨櫃碼頭工潮(戰後香港罷工期最長的一次工潮)、2014年保衛東北、要求立即撤回新界東北開發計畫的抗爭集會。

這些抗爭的對象涵蓋香港政府、地產商,以及複雜的政商利益。而運動的參與者多數年輕,其中「反國教運動」更由年僅15歲的一群中學生所發起,最後獲12萬香港市民響應,參與集會抗爭。

這些不間斷的抗爭背後,有兩個面向值得觀察:第一,由80年代前後的反高鐵世代所代表的新一代抗爭,其不同的發展觀,深刻影響了下一輩的香港年輕人。第二,面對這些抗爭,香港政府並沒有正視整體社會矛盾的加劇,甚至我們可以說,他們的思維與作為,反而是助長了社會矛盾,尤其是中港矛盾的不斷加劇下,所激起的非典型的、激烈的且針對大陸人的「反蝗運動」。

這些大型抗爭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反國教運動」。抗爭的起源是香港政府在2011年開始籌備的小學和中學新獨立科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設立的主旨為培養香港學生對於國家的歸屬感。

2012年5月,政府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諮詢稿》,有部分中學生不滿內容含有「政治洗腦」部分,因此一群透過臉書而彼此認識的中學生,成立了「學民思潮」,這群中學生中,最受外界矚目的是一臉稚氣,行為舉止卻有些過度成熟的15歲召集人黃之鋒。

他們在社團成立之後,透過網路與擺街檔、分發傳單,希望可以讓更多香港市民注意該議題。而正好在政府還未正式推行該科之前,由國民教育中心與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共同推行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部分爭議內容先行曝光後,開始引起香港社會的重視。

這些爭議內容包括,形容中共是「進步、無私與團結」,而美國的兩黨制則會引起「政黨惡鬥,人民當災」,明顯有吹噓正面國情、隱瞞制度缺陷、政治獻媚及抹黑西方政治文化之嫌,受社會各界非議。

香港政府雖然並不承認該手冊會納入正式教材,但在2012年7月,政府將部分教材放上網路後,同樣也受到反對。雖然,有人認為這僅是教材的部分內容,但批評者認為,教材內容具有強烈的漢人中心意識、具有過度美化與偏頗之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