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鷹遇到中國龍:《1927民國之死》選摘(3)

2017-04-10 05:50

? 人氣

蔣介石決定跟羅斯福豪賭一把。他孤注一擲地提出,若史迪威在中國,中國便退出對日作戰,他看準了「美國實有藉華制日之必要,即使敗日以後,將來亦有藉華以制俄之必要。美國實不能無中國」,故而敢於拒絕羅斯福任命史迪威爲中國軍隊統帥的要求。最終,羅斯福退縮了,按照蔣介石的意願撤換了史迪威——同時,爲了安慰這位功勛卓著的將領,將史迪威提升爲上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史迪威的繼任者是他在第十五步兵團時的同僚與後輩魏德邁將軍。魏德邁比史迪威性格圓融,但他很快就抱怨説,「擔任蔣介石的參謀長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蔣個性「異常敏感,做事像女人一樣全憑直覺」,蔣和底下的人「力不從心,驚慌失措,他們缺乏從事現代戰爭必備的井然組織、有素訓練及精良裝備。他們一味在政治上勾心鬥角,虛張聲勢。」看來,無法合作的人,不是史迪威,而是蔣介石。

他的理想是爲中國打造一支現代化的軍隊

一九七七年,弗吉尼亞軍校一九二七年畢業班的學生,為了紀念畢業五十週年,特別出版了一本紀念冊。凡是能夠聯絡到的同學,大部分都寫了一篇短文,介紹自己半個世紀以來的經歷。一名中國籍同學如是寫道:

我一九二七年畢業後回到中國,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混亂狀態,軍閥割據,土匪掠奪於鄉間,國民政府無能為力。我也面臨著種種困難。我好像到了外國,一切都需從頭開始。我願意接受任何職位,不管官職高低,仍是走投無路。……我終於找到一個位置,在蔣委員長麾下服務,大部分時間在戰場上度過,曾參加北伐、剿共和抗日,而且曾一度負了傷,並且被日軍俘虜達六個月之久,最後幸能逃跑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我率領軍事代表團到香港,後來複員,在那裡開了一家餐館,並且辦了一家私立中學。總之,我這一生沒有什麽大的建樹,但也無愧於母校。

這篇文章的作者名叫周雁濱,一九零一年生,是孫立人在弗吉尼亞軍校的同期同學。他沒有孫立人那麽顯赫的成就,不過在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升任少將,也算是一名身經百戰的將軍。他的晚年在自由的香港經商和辦學,比被軟禁在台灣的孫立人幸運多了。

一九二七年,作為弗吉尼亞軍校畢業生,周雁濱回國找工作,四處碰壁。這不是他一個人所獨有的遭遇,孫立人最初也遇到挫折,屈就中央黨務學校軍訓隊長、陸軍教導師排長等卑微的職位。

這些優秀的「海歸」人才回到祖國卻英雄無用武之地,說明中國的近代化並未真正展開——雖然一九二七年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讓大多數國民黨領導人感受到長期停滯的中國近代式國家建設時刻最終到來了,但大多數國民黨成員並沒有在「什麽是近代式國家」,以及「中國需要怎樣的改革」這些問題上達成共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余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