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鷹遇到中國龍:《1927民國之死》選摘(3)

2017-04-10 05:50

? 人氣

他對中國有深切的同情和悲憫,更有嚴厲的批評和規勸:「中國像是一個玩弄剃刀的小孩,除非有人趕快把剃刀拿走,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他認為,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只是一個「字面上的共和國」,北伐勝利的現實「並不能改變典型的中國軍事強人的本性,國民黨黨旗的更換以及五色旗、奉天旗的臂章無法區分愛國者和土匪」。史迪威一語道破了北伐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及其內在的矛盾:被蔣介石收買的軍閥,比被他打敗的軍閥更多。然而,北伐因偏離了「打倒軍閥」的原初目標,勝利之後反倒產生了四個新的軍閥集團,隨即這些新軍閥又開始了一場比北伐規模更大、死亡士兵更多、波及民眾也更多的中原大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酸醋喬」與「花生米」的對峙

一九四一年,珍珠港遭日本人偷襲的那一天,五十八嵗的陸軍少將史迪威鎮定如常,他的內心深處甚至有一絲不該有的喜悅。他訪問過日本多次,早已洞察日本稱霸亞洲、吞併中國的野心,這個野心必然與美國發生不可調和的衝突。可惜,在奉行孤立主義政策的美國高層,沒有人願意聽取提防日本的建議。這一天,歷史為之改變,史迪威的人生也為之改變。如果美國不是被動捲入這場規模空前的世界大戰,史迪威的多姿多彩卻並未「物盡其用」的軍旅生涯很快將畫上句號。如今,退伍不可能了,廣闊的戰場正等待著他縱橫馳騁。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正在率領第四軍防守加州海岸線的史迪威,突然接到赴華盛頓接受新任務的命令。他原本以為,作為一名上過一戰戰場的老兵,他將受命率領美國赴北非作戰的第一支集團軍,參加大西洋一側對抗德軍的軍事行動——當時對全美陸軍四十幾位與之同級別將領所做的綜合評價,史迪威以驕人的成績名列第一。殊不知,史迪威的老朋友和老上級馬歇爾將軍(George Catlett Marshall)有另外的計劃:將史迪威派到太平洋一側的中國戰場,擔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部總參謀長,並將其提升爲中將。

或許,在一九二六年年末至一九二七年上半年的天津,史迪威爲第十五步兵團指揮官馬歇爾服務的那些日子,讓馬歇爾對他的勇氣、睿智、熱情和無與倫比的中國知識感受很深,因此將他列為美國派駐中國戰區軍事代表的第一人選。確實,史迪威對中國和遠東的瞭解超過任何一位現役軍官,他在中國的探索使他有了別人無法企及的背景知識。

陸軍部長史汀生在與史迪威面談之後,史迪威在日記中寫道:「我?不,敬謝不敏。他們記憶中我是個可以任意虐待的中校。他們看見我一腳踩在泥沼中,與苦力一起,和士兵一同擠火車。」不過,作為士兵,他的回答乾脆俐落:「讓我去哪裡我就去哪裡。」史汀生説:「命運之神的手指,已經多次指向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余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