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鷹遇到中國龍:《1927民國之死》選摘(3)

2017-04-10 05:50

? 人氣

同樣是留美歸來的蔣廷黻,在一九二七年春天第一次到新國都南京,尋找報效國家的機會。他看到的一切卻讓他大失所望:首先入目的是病馬拖著破車,農人們在城中種菜種稻子,水塘、沼澤、半塌的廟宇、光禿的小山、高低不平且塵土飛揚的大街、破爛的店鋪。外國人打趣中國的軍隊,說他們的將軍說話太多,士兵無紀律,營養不良。槍械不統一,有來復槍、有手榴彈、有手槍、有機關槍,還有雨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蔣介石的軍隊打敗了軍閥,但它並非現代化的軍隊——就連蔣介石本人都弄不清楚中國究竟有多少軍隊。南京政府的前十年,軍費開支在整個國家預算中的比例以每年平均百分之六的速度遞減,使得軍隊的現代化遙遙無期。蔣介石專用黃埔軍校畢業生,不信任「海歸」人員。蔣用人的標凖是對其個人忠心,而非是否具備真才實幹。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若非在緬甸戰場遇到慧眼識英才的史迪威,孫立人大概難有機會立下不朽戰績。如果史迪威是中國真正的最高統帥,孫立人、周雁濱這樣才華橫溢、訓練有素的年輕人,必定會在更高的層面上實現其人生理想。

史迪威善於練兵,在第十五步兵團擔任參謀長時,推行過嚴厲的「減肥計劃」,讓長期生活安樂的官兵們叫苦不迭。在任教西點軍校時,他更以嚴厲出名。一天清晨,他在長跑時發現兩晚上沒有回校的軍校學生,那兩傢夥拔腿就跑,四十歲的史迪威從學校東門一直追到西門,一步也沒有被甩下。當史迪威獲得准將軍銜時,收到許多賀信,其中就有一名被追的學生,他說:「我永遠支持你。」這個學生就是後來歐洲戰場的傳奇人物巴頓將軍(Patton)。

一九四一年年底,史迪威赴中國戰區,等候他的是大廈將傾的緬甸戰場。如同在日軍的猛烈攻擊下逃離菲律賓的麥克亞瑟將軍一樣,史迪威也經歷了平生最恥辱的一次慘敗。這不是他的過錯,在緬甸的中國軍隊跟他一九三零年代末期觀察到的中國軍隊一模一樣,他們「犯了基本的軍事錯誤:忽略戰略和戰術的基本原理,使用支援性的武器不當,漠視軍事情報的作用,沒有能力採用健全的指揮和幕僚作業程式,未能建立通訊網絡,無法使車輛、武器維持堪用狀態」。

在此後兩年多時間,史迪威幾乎以一人之力,以自己的經驗與方式訓練中國駐印遠征軍,並領導這支軍隊實現一九四三年底緬北反攻的大捷——日軍從在戰場上未遇到過戰力如此之強的中國軍隊,號稱「叢林作戰之王」的第十八師團幾被徹底擊潰。據日軍戰史記載:「敵軍原來是中國軍第三十八師(孫立人師)一支勁旅,和第十八師團過去在中國大陸上接觸過的中國軍隊,在質素上完全不同,因而大吃一驚。過去,日軍以優異的單兵作戰能力及較先進的裝備,在面對中國軍隊時都有壓倒性的攻勢。尤其是這個由九州編成,素有把握的第十八師團轉戰中國,同中國交戰最有自信,豈料胡康河谷富昆的中國駐印軍,無論是編制、裝備,還是戰術、技術,都完全改變了面貌。」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余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