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擁有全球密度最高的便利商店,長期以來24小時營運是其主要特色。然而近年由於大夜班人力難尋,不少連鎖超商紛紛調整營業時間,改為深夜關店、清晨再開,以應對人力短缺問題。
雙北超商營運模式轉型 夜班人力短缺成主因
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台北市中山區一家經營15年的全家便利商店的陳姓店長表示,該店在兩年前曾因夜間營收不佳且招募困難,將營業時間縮減至凌晨12時關店,清晨5時開始準備營業,6時正式開門。然而夜班雖然客流較少,但仍有補貨、清潔與備餐等工作,大夜班的取消導致早班人員的工作負擔加重,進一步增加徵才困難。最終為了平衡營運需求,該店近期恢復24小時營業。
至於夜班人力越來越難找的原因,有超商店員戲稱夜班員工如同「千手觀音」,需應對各種客人與業務,薪資不高卻需身兼多職,工作內容繁瑣且壓力大,難以吸引年輕求職者。
營運成本考量 加盟主可申請調整營業時間
一些超商門市因為夜間業績低迷,選擇不再經營大夜班,以節省人力與電費支出。事實上,統一超商總經理黃瑞典曾透露,確實有加盟主因夜間客流量不足,向總部申請縮短營業時間。例如,高雄愛河旁有兩家緊鄰的7-Eleven,經過調整後,只保留其中一家24小時營業,以更有效率地運用人力與資源。統一超商也強調,針對合理的申請,總部會給予彈性調整空間,讓門市營運更具效益。
活用時差與科技 海外日籍員工遠距支援結帳
為了應對深夜班人手不足的困境,日本知名連鎖超商LAWSON推出創新解方——透過「虛擬分身」技術,將夜間工作外包至海外,由旅居北歐的日籍人士遠端操作,協助日本當地顧客結帳。
這項計畫是LAWSON首次嘗試讓海外員工透過遠端技術協助門市運營。夜間顧客可透過店內的自助結帳機,由虛擬分身引導完成交易。遠端操作員使用公司提供的設備,透過攝影功能模擬店員動作,讓消費者更容易理解結帳流程,減輕現場人員的工作負擔。隨著人力成本上升與經營模式轉變,未來全球的超商經營策略可能將出現更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