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頭是闔家觀賞的娛樂,玩具商做「斷頭台模型」給小孩玩…斷頭台歷史道盡人類的殘酷本性

2019-05-03 16:36

? 人氣

「不管大罪、小罪,反正這個人有罪,我們就得想個方法來處罰他。」人類在執行懲罰這件事情上幾乎從來不缺乏想像力,其中又以論及他人性命的「死刑」最為豐富。例如古代中國的炮烙、蠆盆與車裂,或是現代世界較普遍施行的槍決、注射式死刑等。

綜觀人類歷史,若要找到既「人道」又具有嚇阻犯罪效果的死刑,可能就屬用斷頭台來執行的「砍頭」了。等等,砍掉一個人的頭,使他身首異處,這哪裡「人道」了?《死亡與來世:從火化到量子復活的編年史》裡,作者柯利弗德.皮寇弗曾就在其中一章提到「斷頭台」的歷史,快跟著我們來瞭解一下這台在法國大革命時,斬殺過多人,且連法王路易十六也逃不過的機器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斷頭台的歷史〉法國人最愛用的處刑機器

法王路易十六被處決後,妻子瑪麗安東妮(Marie Antoinette)同樣也魂斷斷頭台,享年38歲。 (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法王路易十六被處決後,妻子瑪麗安東妮(Marie Antoinette)同樣也魂斷斷頭台,享年38歲。 (圖/維基百科

為了讓死刑能以較人道的方式執行,1789年吉約丹(Joseph-Ignace Guillotin)醫師慷慨激昂地向國民議會報告,「我親手打造的機器,眨眼間便可斷頭落地,受害者毫無知覺,只會感到一陣涼意。」這台吉約丹口中的機器,在經過一些測試與改良後,終於在1792年迎接了它的第一位「客人」– 強盜死囚,而且效果還不錯。據傳聞,法王路易十六也曾參與斷頭台的改良設計(現在多認為僅是傳聞而已),他提出了刀刃應該改用斜刃的建議,因為這樣比較好切斷頭顱。「斷頭台」在法王路易十六的建議下,不但越變越好用,就連斬首也斬得更到位了,但諷刺的是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法王路易十六自己也成為這台機器下的亡魂了。

雖然這種方便的斬首工具非由吉約丹首創,但此人道的處決方法經他大力推廣之下,開始在法國流行起來,特別是在「法國大革命」(1789年-1799年)這段期間。最終還成為法國執行死刑的最主要方法,甚至之後斷頭台的名字還是由吉約丹的名字來命名,斷頭台「Guillotine」。此外,這部機器的使用還不僅限於法國,靠著人類「好康道相報」的天性,多個國家也開始使用斷頭台,例如德國、瑞典和比利時等,自1933年至1945年間,在納粹德國和奧地利就有一萬六千多人陸續魂喪斷頭台下。

二、「時尚」的斷頭台〉斷頭台成為時尚精品,法國淑女也躍躍欲試

雖然斷頭台比起斬首,更來得迅速且人道,但最後卻因為一些「人為因素」使得這項機器無法繼續在「觀眾」面前繼續處刑犯人。最後一次公開處決死刑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爆發的1939年。

究竟是什麼「人為因素」,使得這台機器不得繼續在世人面前展示呢?這一樣得追朔回18、19世紀的法國。「斷頭台」的問世,不僅改變了法國過往的處刑方式,同時也為平民在觀看處刑的「表演節目」上多添加一項新表演。書中表示,在當時的法國,處刑乃廣受大眾歡迎的娛樂,父母會興高彩烈地帶孩子一起去看好戲。「當時斷頭台潮流席捲法國」,作家傑佛瑞.艾伯特(Geoffrey Abbott)如此寫道:

「玩具製造商推出斷頭台小模型供孩子把玩……斷頭台形狀的銀色耳環及胸針也在巴黎年輕女士間蔚為風行。」

由此可見,處刑在那個時代「娛樂化」了,就連端莊的法國淑女也躍躍欲試,搶不到好位子也無所謂,只要能體會一下這種集體暴力的「時尚樂趣」就好了,就算跟人擠著站著看也行。處刑變得就好比現在我們假日走在鬧街上,能看到的街頭表演一樣,原本期盼能藉由公開來嚇阻犯罪與預防犯罪的效果顯然已式微,取而代之的是龐大的人群與此起彼落的叫囂聲。

這種「時尚樂趣」,直到20世紀也一樣如此。20世紀初,有位名為歐根訥.魏特曼(Eugene Weidmann)的罪犯,他被控犯下多宗刑案,自然最後被法官判以死刑 – 上斷頭台,且是以公開的方式處決,目的是想達到殺雞儆猴的效果。依歷史記載,行刑當天有許多人圍觀,除了叫囂、推擠,甚至還出現「歇斯底里」的行為,有些民眾趁警方離去時,還拿手帕去沾魏特曼留下的鮮血。最終政府不得不承認,公開處刑不但無助於教育,還只會讓人更陷入瘋狂,迎來一場比過節還熱鬧的狂歡盛會。因為這個原因,1939年法國政府宣布廢除對死刑犯的所有公開處決。

當年還有人拍攝了魏特曼被處決的影片(畫面模糊,未有見血的鏡頭)︰

三、為何當初會發明這種恐怖的東西? 斷頭台一開始其實是以「人道」為目的出發

就某角度而言,斷頭台或許可視為「人道發明」之一。(圖/ Richard Mortel @flickr)
就某角度而言,斷頭台或許可視為「人道發明」之一。(圖/ Richard Mortel @flickr

「斷頭台」一詞,容易讓人聯想到血腥與死亡,但就某角度而言,斷頭台或許可視為「人道發明」之一。斷頭台誕生之前,若想將一個罪無可赦的犯人處以極刑,斬首或絞刑可能會是個好選項。在電影或動畫裡,常把斬首描繪地簡潔有力,仿佛劊子手只要手起刀落就能人頭落地。但在現實裡,斬首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假如你曾剁過帶骨的雞肉、豬肉,那你就會知道,想要俐落地切下得費多大力氣,更遑論是一顆還活跳跳的人頭。

所以劊子手在執行時,有很大的機會得「切了再切」,才能將人頭「順利」砍下,這還不包括「手滑」,或刀鋒不夠利。這使得原本被期盼能迅速、無痛的處斬,變得既漫長又血腥。平常幾個月裡,處理兩、三位死刑犯都還算小事,但當「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後,劊子手的業務量也跟著暴增,幾乎每天都得讓幾名法國貴族的人頭滾地才行。這段期間為了讓行刑更有效率且人道,「斷頭台」才因而問世

從此之後,當人們講到「斷頭台」時,往往都容易與法國大革命聯想在一起,它與法國大革命可以說是相應而生,但僅同進,而未同出。在革命結束後,斷頭台依舊繼續為法國政府服務,直到1977年最後一次使用斷頭台,處決一名來自突尼斯移民的殺人犯後,才遭淘汰。

本文部分內容經授權取材自天培《死亡與來世:從火化到量子復活的編年史

責任編輯/林安儒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毅龍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