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香是適合投機的商品?16世紀「鬱金香狂熱」風潮,一株球莖賣得比一棟房子還貴

2024-02-12 13:00

? 人氣

貪貨坦承,「是啊,事情已經發展得太誇張,過去被當雜草拔掉、整籃丟到糞堆的東西,現在居然能換得重金。」永遠的奧古斯都仍舊是最尊貴的球莖,貪貨表示:「大概三年前,它的售價是2000荷蘭盾,且會立刻轉入銀行」,但是在鬱金香狂熱的最高峰,它可能賣到「6000甚至更高,即使是只有200艾斯重的植株也一樣」。總督鬱金香之前的售價是3000荷蘭盾,它的價格也翻了一倍。根據當時一名小手冊作家的計算,一顆球莖要價2500荷蘭盾, 而這筆錢可以用來買下27噸小麥、50噸黑麥、4頭肥牛、8頭肥豬、12頭肥羊、2大桶葡萄酒、4大桶啤酒、2噸奶油、3噸起司、1張床與亞麻被單、滿衣櫥的衣物,以及1個銀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沒多少人試圖將這些價錢合理化—大部分投機者立下交易合約,都是為了快速以更高的價錢出手。在建議「真話」做投機買賣時,貪貨對他說:「你不必馬上付錢,直到夏季才需要付款,而那時候你早就把所有東西都出手了。」真話問起這段狂熱會持續多久,貪貨回答道:「就算只維持兩、三年,對我來說也足夠了⋯⋯」儘管如此,也有人匿名在一本小手冊中提出異議:「考慮到參與買賣的人數,很可能會在某天出現賣家多於買家的情形,到時這股狂熱的瓦解之刻就迫在眉睫了。」

1637年2月3日,鬱金香市場忽然崩潰了。這股恐慌來得沒頭沒腦,沒有人知道確切原因,只知道春季即將到來,出貨的時間到了,一切也都玩完了。在花卉貿易中心哈倫市,街坊流傳著沒有人要買鬱金香的流言,結果隔天賣家不論把價格壓得多低,都再也賣不出鬱金香了。人們沒有履行契約,形成了連鎖反應,專業花商想盡辦法要求不履行合約的投機者付錢,卻徒勞無功。

鬱金香狂熱雖然崩解了,卻沒有造成全國經濟危機。記錄鬱金香狂熱的史學家波蘇穆斯(N. W. Posthumus)提到,只有「共和國整個西部動盪不安」。荷蘭經濟仰賴的是大商賈的信譽,而這些商人大多未受影響。富商巨賈沒受影響,但下層的人就沒那麼好受了。有些人為了快速圖利而拿資產去抵押、變賣了家財,他們想必永遠失去了一大部分的財產。我們可以找到一些個戶破產的紀錄, 其中包括風景畫家揚.范霍延(Jan van Goyen),他在鬱金香市場崩解前夕用900荷蘭盾與兩幅畫換了一批球莖—范霍延後來在十九年後死去,去世時身無分文。

鬱金香市場的官司持續延燒了下去,直到1638年5月,政府委員會宣布:人們若支付約定價格的3.5%,即可廢除鬱金香相關合約。這時業餘球莖收藏家紛紛回到了市場,以低廉的價格買下稀有球莖,然後在短短幾年後,「永遠的奧古斯都」等珍貴鬱金香的價格又恢復了狂熱之前的水準。至於那些較平凡的栽培型球莖, 人稱gemeene goed(俗貨)與vodderij(破布),雖然在狂熱期間吸引了許多小投機者,後來卻再也沒能回到曾經的輝煌了。

作者介紹|愛德華.錢思樂  Edward Chancellor

英國金融史學家、《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前避險基金投資策略師和前投資銀行家。畢業於劍橋大學及牛津大學,主修歷史。

2007年榮獲喬治波克新聞獎(George Polk Award),此獎為國際三大新聞獎項之一;2008年被提名角逐財經新聞界的最高榮譽——羅布獎(Gerald Loeb Awards);2016年《金融分析師期刊》稱他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金融作家之一」;2022年《財星》雜誌稱他為「當今最偉大的金融史學家之一」。

著作《金融投機史》已被譯為多國語言,並被《紐約時報》選為年度好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今周刊《金融投機史:綜觀三百年九大投機狂潮,從泡沫中洞悉人性的貪婪與恐懼》(原標題:荷蘭共和國的鬱金香狂熱)

責任編輯/洪生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