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開啟中國跟東南亞的10年蜜月期:北京為東協帶來希望

2024-01-27 09:10

? 人氣

反之,中國在這場危機期間的行動,縱非全部,至少讓一部分人減輕了對中國崛起的恐懼。在一九九○年代,中國也像東南亞各國經濟體一樣經濟不斷成長,而且年均成長率高達百分之十,比絕大多數東南亞國家都快得多。但由於經濟不完全自由開放,中國得以避開危機。中國的經濟所以成長,主要依靠龐大外資,特別是來自臺灣與東南亞華僑的資金,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過後,西方國家與日本減少對中國的投資,但拜臺灣與東南亞資金繼續大量湧入之賜,中國得到的外資不降反升。在這個充滿挑戰的緊要關頭,北京做了三件事讓東南亞國家對中國人產生好感:(a)中國不像西方人那樣不斷指控東南亞國家「貪腐」、「任用親信」與「裙帶關係」;(b)在危機期間,若干東南亞國家被迫將貨幣貶值,但北京沒有這麼做;(c)一九九八年五月,當印尼發生排華暴力事件時,中國沒有進行干預。北京若是做了以上三件事中任何一件,都會重燃冷戰期間的回憶。新加坡外交官孫合記與皮普拉派.比沙普特拉(Pimpraphai Bisalputr)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隨著東南亞商業團體在中國境內作業的重要性越來越高,特別是海外華人在各居住國控有的該國國家財富往往高得不成比例,因此東南亞各國政府的顧慮自然也有增無減。針對海外華人忠誠度的古老疑慮再次抬頭,也促使地主國政府再一次產生華人究竟向誰效忠的問題。」

這場金融危機為東南亞與中國的關係,開啟了一段幾近長達十年的蜜月期。王景榮(OngKeng Yong,譯注:曾任東協秘書長)回憶說,「……直到二○○九年,中國決策人士以一種不同的眼光看待東協,以一種西方人眼中粗俗的方式與東協打交道」。一般認為,由於這場金融危機,東協「在與外在世界打交道時—特別是在與中國談判南海群島爭議時—立場軟弱得多」。但中國對這場金融危機的反應,為孱弱的東協諸國帶來一線希望,認為崛起的中國有助於區域和平。

作者介紹:洪清源(Ang Cheng Guan)

倫敦大學博士(PhD. University of London)。專業領域為當代亞洲的國際史,專注於東南亞。現為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研究學院(RSIS)副院長與東南亞國際史教授,曾擔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防和戰略研究所(IDSS)副所長及研究主管、新加坡國家教育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人文與社會學教育研究主管。

主要著作有:《越南共產黨與中國的關係及第二次印度支那衝突,1956-1962》(Vietnamese Communist Relations with China and the Second Indo-China Conflict, 1956-1962,1997年)、《越戰的另一面:越共的觀點》(The Vietnam War from the Other Side: The Vietnamese Communists’ Perspective,2002年)與其續作《結束越戰:越共的觀點》(Ending the Vietnam War: The Vietnamese Communists’ Perspective,2004年)、《東南亞與越戰》(Southeast Asia and the Vietnam War,2010年)、《李光耀的戰略思想》(Lee Kuan Yew’s Strategic Thought,2013年)、《新加坡、東協與柬埔寨衝突,1979-1991》(Singapore, ASEAN and the Cambodia Conflict, 1979-1991,2013年)、《東南亞的冷戰:一部詮釋的歷史》(Southeast Asia’s Cold War: An Interpretive History,2018年)、《東南亞條約組織》(The Southeast Asia Treaty Organisation,2022年)、《李光耀戰略思想再評價》(Reassessing Lee KuanYew’s Strategic Thought,2023年)、《新加坡大戰略》(Singapore's Grand Strategy,2023年)等。

另有論文發表於《亞洲調查》、《當代史學雜誌》、《戰爭與社會》、《戰爭史》、《澳大利亞國際事務期刊》、《安全對話》、《東南亞研究》、《冷戰史》、《亞洲安全》與《亞洲研究評論》等期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八旗文化《東南亞的當代新秩序:後冷戰時代的東南亞國際關係史 - 對內成立區域共同體,對外走出中美博奕之路》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