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正職當外送員,其實是種警訊?專家:微工作盛行,勞動市場並不健康

2023-01-25 11:00

? 人氣

一天之內為二十幾家公司工作,一週囊括數百件不同任務,從語音翻譯到暫時管理計程車服務,工作者不再擔任單一明確的角色,而是內容包山包海到無法構成專職工作的地步。工作不再是「生活方式」的現象又往前邁向了一步,如同歷史學者安德森(Perry Anderson)所描述:詩人波特萊爾(Baudelaire)或是馬克思、劇作家易卜生(Ibsen)或是詩人韓波(Rimbaud)、藝術家格羅茲(Grosz)、劇作家布雷希特(Brecht),或甚至是哲學家沙特(Sartre)、小說家奧哈拉(O’Hara)等人所認定的中產階級人士,已經是過去的事。瞬即消逝的液態水族館取代原本固態的圓形劇場—當代資本的策畫者與統管者、稽核員與守衛員、管理者與投機者,這些在金融宇宙中的職能並沒有固著的社會角色或是穩定身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隨著工業化將固態中產階級生活融化成具備流動性的現代專業,且現在又因 AI 的進展使得這些專業細分為一團任務雲,過往較固著的專職工作留下的任何文化痕跡也消失無蹤。這種專職工作及收入的過度分工不僅限於微工作。Clickworker 與 MTurk 大概算是幾個範例,指出朝向特色服務經濟發展的整體潮流,且在全世界都迅速成為標準的工作秩序。新形成的社會極化現象向以下兩族群招手—而且他們或許早已各就各位:擁有單一固定職涯者,以及被迫早晨遛狗、下午掃屋子、晚上當出租好友並在深夜繼續找線上工作的人。

當然,不免有人會懷疑,僭充專職工作的空洞幻影的終結沒什麼好悲哀。但是,隨著這現象成為過眼雲煙,過往組織正式勞工運動的政治載體便也同時化為烏有。過去曾經能與無窮盡的資本力量相抗衡的體制,現在已經在面對低成長經濟時遭遇適應困難,而此時經濟中服務業工作(通常是暫時且不穩定的工作)占了當前全球就業比例的一半以上。確實,就如眾所皆知地,現今驚慌失措的工會文化,根本無法組織動員無固定專職工作身分的工作者。然而,必須要強調的一點是,被迫在零碎工作之間漂泊的人們,完全被應給予援助的體制放生。更直接地說,在 Clickworker 等網站工作的人只能自生自滅。執筆之際,只有德國金屬工業工會(IG Metall)這一個工會試圖組織這樣的勞工。

至於其他類型的平台勞動力,要有某種類似穩定專職工作的身分,才能獲取工會資源。英國大不列顛獨立工作者聯盟(Independent Workers of Great Britain,IWGB)等新工會力圖組織工作性質不穩定的人,已聯合了 Deliveroo 和 Uber 等公司的送貨員和計程車司機。而在歐美多處,勞動市場的法規架構仍優待有長期工作和固定作業流程的專職身分者,彷彿倒退到過去至少在某些地區以所謂「典型僱傭」(standard employment)為常態的短暫時期。歐美微工作持續成長,恐怕讓越來越多工作者無法獲得專職工作才有的保障。事實上,隨著經濟體系中其他領域對人力的需求嚴重下降,使得歐美的工作者越來越將微工作視為全職工作,而南半球此現象更早已發生。更有甚者,隨著微工作越來越盛行,範圍可能不再局限於零碎工作,而是擴散到任何種類的專職工作。雖然許多工作以長期專案和職位的方式進行較有效率,但更多白領工作(例如會計、金融、文案、翻譯等的部分內容)也未嘗不可細分為零碎任務,尤其是在這些角色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情況下。這趨勢恐怕將使越來越多專業人士要以狩獵採集的方式賺取薪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