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北宋、蒙古連吃敗仗!揭西夏王國的超強國力,神秘「黑水城」還藏著價值連城的珍寶

2022-01-17 15:21

? 人氣

成吉思汗六戰西夏,使歷史上烜赫一時的古國退出了歷史舞臺。(圖/取自Wikipedia)

成吉思汗六戰西夏,使歷史上烜赫一時的古國退出了歷史舞臺。(圖/取自Wikipedia)

當我們踏上那片土地時,一切靜默,留下的只有眼前被風雨蝕過的高大黃土堆,以及布滿孔洞的斷壁殘垣,殘留著党項民族的粗獷和曾有的帝王之相。黃昏的陽光灑在遺址間,投射出或長或短的斑駁陰影,那曾經的王朝基業、曾有的輝煌,一切都在金戈鐵馬、血雨腥風中隨風而逝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年這片土地上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事蹟?這片土地當年孕育著一個怎樣的國度?這樣的國度又為何會滅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西夏強過宋朝,六戰蒙古而滅絕

西夏,是党項族於1038年至1227年間,在中國西部建立,與宋、遼(金)鼎立189年的王朝。王朝的締造者党項羌,原居於黃河河曲一帶,是諸羌族中的一支,北朝末年逐漸強盛起來。

党項族,最早居住在今天的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區的交界地區。在隋末唐初時,羌族中的党項族開始興盛起來,他們以姓氏為部落的名稱,過著原始游牧的生活。在党項族的許多部落中,尤以拓跋氏最為強大。

唐太宗時(貞觀8年,634年)党項族酋長拓跋赤辭率所部歸唐,之後其他各部酋長也先後率所部歸唐,唐朝將其分為32州,並授拓跋赤辭都督,同時賜皇姓「李」姓。黃巢之亂爆發後,唐僖宗逃往四川,党項族首領拓跋思恭糾集党項族,及其他少數民族數萬軍兵,參加鎮壓黃巢的戰爭。唐僖宗以拓跋思恭鎮壓有功,於883年將其晉爵為夏國公,再次賜皇姓「李」。此後,拓跋思恭逐漸形成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五代十國時期,他們乘亂擴張勢力範圍,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

宋朝初年,拓跋思恭的後裔李繼遷附遼抗宋,遼封李繼遷為西平王。由於受漢族封建政治、文化的影響,經過李繼遷及其子李德明的統治,到了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位時,党項族已經大致完成由氏族酋長向封建地主的轉變,迫切要求建立自己的統一政權,以保障其自身的利益。

夏大慶(大慶,為李元昊的年號)3年10月11日(1038年),李元昊於都城興慶府南築臺受冊,即皇帝位,國號大夏。因其地處西北又在黃河以西,所以史學家稱之為「西夏」,西夏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機構有:中書省、樞密院、三司、御史臺、開封府、翊衛司、官計司、受納司、農田司、群牧司、飛龍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學、漢學等。地方行政編制分州、縣兩級,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國防要地有時也設郡、府。稱帝後,李元昊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地位,派遣使臣到宋朝上表,要求宋朝正式承認他的皇帝稱號。這種請求當然沒有得到宋朝統治者的批准,於是宋朝與西夏展開戰爭。此時,西夏正處於上升時期,軍心穩定,在戰場上戰士個個英勇無畏,在戰鬥中占據明顯的優勢。西夏的部隊在1041年、1042年與宋朝的兩次交戰中都大獲全勝,在好水川和三川口大敗宋軍。面對強大的西夏軍隊,宋朝統治者無奈之下,只得承認李元昊為夏國皇帝。

1115年,金滅遼。宋室南遷後,西夏對南宋、金都採用和好政策,並廣泛引進漢族的生產經驗和技術,為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都奠定了相當堅實的基礎。當時,儘管形式上西夏必須向宋、遼稱臣納貢,實際上,它已經完全成為西北的一大軍事強國。西夏當時的疆域達到「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形成了宋、遼、夏三國鼎立的局面,此時的西夏王朝,也正處於它的顛峰時期。

然而,似乎任何事物都逃不出「否極泰來」的魔咒。當西夏國的國力和統治疆域達到頂峰之時,也正是它走向下坡路的時候了。

西夏王國的衰落,是從另一個民族──蒙古的崛起開始的。西夏與蒙古的第一次接觸,發生於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前夕。由於成吉思汗統一大漠草原的目標日益臨近,他的地域也開始與西夏相鄰。在兩個利益集團的對峙中,戰爭是免不了的,因為西夏所處的地理位置,為當時極其重要的戰略地帶,是蒙、金必爭的中間地帶。因此,西夏的國土就成了眾多強國必爭之地。另外,蒙古若想攻金,必須首先掃除西夏這個後顧之憂。西夏可以作為蒙古軍很好的物資配備和兵員補充之地,基於這些原因,成吉思汗是沒有理由不讓西夏稱臣的。

成吉思汗(圖/取自Wikipedia)
成吉思汗。(圖/取自Wikipedia)

1205年,成吉思汗統軍首次進攻西夏,從此拉開六戰西夏的帷幕。當時的夏桓宗李純佑見蒙古軍強大而懼戰,蒙古軍縱兵掠瓜(今甘肅安西東南鎖陽城)、沙(今甘肅敦煌)等州。4月,因盛暑將至,蒙古軍撤退後,這次戰爭以蒙古軍的退敗、西夏兵士守城成功而結束。

可是,天之驕子成吉思汗豈會甘心敗給小小的西夏,他以西夏不納貢為藉口,於第二年親自統軍再度進攻西夏。這次成吉思汗的軍隊勢如破竹,頗有直搗黃龍之勢。然而,西夏兵士也不好惹,他們頑強抵抗,讓成吉思汗不敢驟進,屯兵五個月後,因糧餉匱乏,於次年2月退兵,西夏又勝了。

幾年後,成吉思汗率重兵第三次征討西夏。蒙古軍直抵西夏都城中興府(編按:原為興慶府,1205年更名為中興府,俗稱東京)周邊要隘克夷門(今內蒙古烏海西南),包圍中興府。西夏襄宗李安全親自登城督戰,蒙古兵屢攻不下。9月連降大雨,黃河水暴漲,成吉思汗遣將築堤,引水灌城,西夏兵民傷亡甚眾。可是,有趣的是,當年12月,中興府因水淹浸,水勢氾濫,蒙古軍亦難駐足。夏襄宗登城隔水與成吉思汗相見,面約和好,獻女察合公主給成吉思汗,蒙古退兵。就這樣,西夏又躲過了一場劫難。

1217年,蒙古西征花剌子模(編按:起源於突厥馬姆魯克的波斯遜尼派王朝,在中世紀統治大部分的大伊朗地區),再次向西夏徵兵,西夏不堪徵調,拒絕出兵。成吉思汗於是以西夏不應從征為由,率軍四度攻夏。12月,蒙古軍渡過黃河進入夏境,直抵夏都中興府,夏神宗李遵頊倉皇出奔西京(即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一說西涼,今甘肅武威),留太子守中興府。西夏馬上遣使請降,由於成吉思汗忙於征討花剌子模,於是下令退兵。但成吉思汗留話:「待西征勝利歸來,卻再理會之。」

1226年春,成吉思汗以西夏拒絕出兵助戰和不納人質為由,兵分兩路、東西並進,再次進攻西夏。成吉思汗在清水縣(今甘肅清水縣)西江得重病,然而天要亡西夏,蒙古人封鎖消息,而西夏國守城統帥在連年抵禦後終為恐懼壓倒,恰恰在成吉思汗死後一天獻城投降,蒙古人於是發瘋似的發洩失去一代天驕的鬱悶情緒,屠城、殺戮、掘墓、焚書,「免者百無一二。白骨蔽野,數千里幾成赤地」(編按:出自《西夏書事》,蒙古人滅絕西夏人的原始記載)。西夏王陵也未能倖免,曾經紅牆綠瓦、角樓飛簷、闕臺高聳、碑亭肅穆,更有那瑰麗的陵臺、獻殿,但所有的華麗堂皇,都隨著入侵者燃起的大火化為烏有,燒得毀的燒了,燒不毀的石碑都被砸斷深埋。歷史上烜赫一時的西夏王國,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圖/取自Wikipedia)
西夏王陵。(圖/取自Wikipedia)

黑水城的神祕傳說

黑水城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達賴庫布鎮東南約35公里、納林河東岸的荒漠中,是現今已知唯一一座用党項語言命名的城市。過去這裡曾經有相當大的水域,著名的古居延海就有726平方公里。黑水城就位於三面臨水的綠洲之中。

党項人叫黑水為「額濟納」,黑水城就是額濟納城,而蒙語稱為「喀拉浩特」。現存的城牆為元代擴築而成,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434公尺,南北寬384公尺,周圍約1,600公尺,最高達10公尺,東西兩面開設城門,並築有甕城(編按:為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守,在城門外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護門小城,形如甕)。城牆西北角上保存有高約13公尺的覆缽式塔(編按:又稱喇嘛塔,是藏傳佛教的塔,主要流傳於西藏、內蒙古與南亞等地區)一座,城內的官署、府第、倉敖(收藏谷物的建築物)、佛寺、民居和街道遺跡仍依稀可辨。城外西南角有伊斯蘭教拱北(編按:穆斯林對其聖徒、先賢等的墓葬之稱呼)一座,巍然聳立地表。

1226年2月,黑水城經歷了一場毀滅性的血戰,如今黑水城外滿地都是碎骨,半埋在沙土中,也許就是當年屠城時留下的。從遠處眺望黑水城周邊高大的城牆,雖然歷經歲月的風蝕,卻依稀可見當年城池的輝煌。

(圖/取自Wikipedia)
黑水城。(圖/取自Wikipedia)

黑水城,又被稱為「死亡之城」,據說,這死亡之城背後還有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幾百年前,在西夏國的軍事重鎮黑水城,曾駐紮著一位「哈拉將軍」,他的名字叫哈日巴特爾(蒙古語,意為黑英雄),同時也被人們稱為「黑將軍」。這位哈拉將軍武藝出眾、兵法嫺熟,在當時是個響噹噹的人物。由於哈日巴特爾驍勇善戰,深得皇帝歡心,皇帝於是將自己的小女兒許配給黑將軍做夫人。

可是,哈拉將軍並不滿意於做一個屈居人下的駙馬爺,他還有著更大的政治野心。但他的實力較弱、影響力還不足,所以哈拉將軍選擇暫時韜光養晦、按兵不動。經過數年的苦心經營和不懈努力,終於,哈拉將軍羽翼漸豐,權勢強盛,此時他也可以一展作為了。於是,哈拉將軍開始公開招兵買馬、積草屯糧,企圖一統天下、稱孤道寡。

然而,沒有不透風的牆,哈拉將軍的陰謀被公主得知,她便將黑將軍陰謀篡權的消息向父皇報告。皇帝在盛怒之下,派數萬大軍進攻黑水城,懸賞捉拿哈日巴特爾。但黑水城久攻不下,為不使黑將軍逃脫,只好把黑水城圍困起來。為了攻克黑水城,西夏皇帝請來巫師卜卦,巫師說:「黑水城地高河低,圍城官軍在城外打井無水,而城內軍民卻不見飢渴之象,肯定有暗道通水,如果將這條水道堵截,則必勝無疑。」

於是西夏士兵用頭盔盛著沙土,在黑河上游築起一道巨大的土壩,截斷城中水源。沒過多長時間,城中儲水耗盡,士兵飢渴難耐,只好在城的西北角打井求水,不料卻滴水未見。黑將軍眼見城池危在旦夕,失敗已成定局,決定與對手進行最後的決戰。戰前為防萬一,他把庫內所存的八十餘車黃金,連同其他難以計數的珍寶,全部倒入這口枯井中,又親手殺死自己的妻兒。一切處理妥當後,黑將軍便在城西北側破牆打洞,率領士兵傾城出戰,身先士卒直衝敵營,經過殊死拚殺,終因眾寡懸殊全軍覆沒,最後黑將軍自刎而死。

現今在黑水城遺址西北角的城牆上,可以看到一個可容騎駝者進出的洞口,相傳就是當年黑將軍突圍的洞口;在黑水城內偏西北的那個大坑,相傳就是當年那口不曾出水,卻用來埋藏全城財寶的深井;而被當地人稱為「寶格德波日格」的高大沙嶺,相傳就是當年大軍截水所築的大壩。

西夏皇帝的軍隊攻陷黑水城後,將城池破壞殆盡,黑水城從此成為荒涼的廢墟,被世人稱為死亡之城。

此後,鄰近城池的漢人和當地的蒙古人,曾多次前往黑水城試圖尋找這些珍寶,但不是無功而返,就是神祕失蹤;據說,這是因為黑將軍臨死前留下了致命的咒語。當地人懼怕黑水城的鬼魂和咒語的魔力,都盡可能避免經過此地。死亡之城,因而顯得更加神祕恐怖。

俄人「淘寶」,死亡之城更死寂

當一切是非成敗都隨著歷史的長河遠去,當所有的榮辱興亡都隨著時間的流水浸沒時,西夏,這個在沙漠中沉睡了六個世紀的人類遺跡,也早已淡出人們的視野,就好像它只是驚鴻一瞥,不管當初它有著如何恢弘壯麗的過去,也不管當初它有著怎樣絢麗多姿的往事。

可是,神祕的東方,在貪婪的西方人眼中有著太大的魔力了,一些人或是為了他們口中「高尚無比」的科學研究,或是為了中國大地上那些數不清的金銀珠寶,一次次踏上他們的「東方尋寶之旅」。1907年,俄國地理學家、海軍中校彼得.科茲洛夫(Pyotr Kuzmich Kozlov)又組織了一次「死城之旅」,這是他第六次踏上中國的土地。本來,他將這次的探險目標定為蒙古、青海以及四川西部和北部地區。但是次年,當他穿越蒙古南部戈壁(沙漠)時,忽然想起14世紀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在遊記中提過的充滿傳奇色彩的黑水城,他立即決定前往這座傳說中的死亡之城。

(圖/取自Wikipedia)
彼得.科茲洛夫(Pyotr Kuzmich Kozlov)。(圖/取自Wikipedia)

為使自己順利進入黑水城進行「考察」,他事先找到黑水城當地的管理者達希,並送給達希一些名貴的禮品。在達希的幫助下,科茲洛夫和他的四名考察隊員輕裝向前,順利進入黑水城,一場洗劫就這樣無聲無息卻又轟轟烈烈的展開了……。

科茲洛夫在1908年3月19日進入黑水城,以考古為由開始瘋狂的發掘。他們在城內的街區和寺廟遺址上,挖出十多箱的絹質佛畫、錢幣等文物。這些文物被運到聖彼得堡,文物中那些無人認識的文字和造型獨特的佛像,令俄羅斯地理協會當即做出決定:科茲洛夫探險隊放棄原來入川的計畫,立即返回黑水城,不惜一切代價,對此展開大規模挖掘。

人心不足蛇吞象,也許人性本貪婪吧,就連以科學考古自居的人也不例外。5月,科茲洛夫從當地僱用一批民工,展開在黑水城的第二次挖掘。這是一次大規模的野蠻挖掘,「死亡之城復活了,一群人開始在這裡活動,工具磕碰出響聲,空氣中塵土飛揚」。這次挖掘時間長達四個星期,當他們在距城西約400公尺處的乾河床右岸打開一座大佛塔時,赫然發現一座輝煌的「歷史博物館」。這是一個覆缽式塔建築,裡面藏著許多佛教塑像和成百上千的書籍、繪畫、經卷等,這些重見天日的藝術珍品,依然在廢墟上閃耀著那個時代的奪目光彩。他不僅挖走兩千多種抄本書籍,還挖走了三百張佛畫和大量青銅鍍金的木製小佛像。

科茲洛夫在聖彼得堡展出他從中國黑水城帶回的文物、文獻,轟動一時。俄國著名漢學家伊鳳閣,在成堆的文獻中發現一冊《番漢合時掌中珠》,原來這是西夏文、漢文的雙解詞典。科茲洛夫兩次以駝背運來的,竟是中國中古時期西夏王朝190年的歷史!

科茲洛夫是否曾為自己的野蠻行徑感到恥辱和悔恨,我們無從而知,但是心靈和輿論給他帶來的巨大壓力,也使得他在自己的考察記中這樣寫道:「隨著考察隊與死亡之城漸行漸遠,不由自主的難過之情,越來越強烈的充斥我的內心。我感到在這毫無生命的廢墟中,彷彿還存留著日後將不斷與我的名字聯繫在一起的東西,還有一些我捨不得與之別離的東西。我無數次回望這座被塵土遮蓋的城堡,在和自己『蒼老的朋友』告別時,我懷著可怕的感覺意識到,喀拉浩特城(黑水城)現在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塔了,這座塔的內裡已經無可挽回的死亡了──被人類的好奇心和求知精神給掏空了。」

但在科茲洛夫的回憶中,更多的是看似極為享受懷念,實則恬不知恥的話語:

「在喀拉浩特度過的那幾天,考察隊收穫的東西林林總總、五花八門,有書籍、信件、金屬錢幣、女性飾物、家具、日常生活用品、佛像以及其他物品,用數量來計算,這幾天收穫的東西,把十個郵箱裝得又滿又沉,後來,我們把這些東西寄給俄國皇家地理學會和俄國科學院。」、「我永遠不會忘記,當我終於在一號廢墟裡發現一個佛像時,全身充滿驚喜的感覺。」

失色的黑水城,成了今天那些仍在關注西夏文化的人們永遠的痛。如今,大漠就要掩埋它向人們呈現的歷史事實:淹沒在沙海裡的城池,是西夏王國當年最漂亮、特別發達的城市,而這裡的每個沙丘都是牧人們當年的家。

作者介紹|胡楊

本名張燕軍,西北大學歷史學博士畢業,現任教於咸陽師範大學。多年來潛心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史,代表作品有:《全檔案系列》、《帝國龍脈:中國二十王朝開國龍脈解密》、《一本書讀通國學常識》等。

本文經授權摘錄自大是文化《消失的古國》(原標題:六戰蒙古滅絕西夏,史蹟毀在俄人手裡)

責任編輯/邱劭霽

喜歡這篇文章嗎?

大是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