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神經內科、記憶門診,失智症掛哪科比較好?老年精神醫師這樣分析…

2017-08-29 08:20

? 人氣

二、精神科門診

近年來,被家人帶到精神科門診尋求幫助的失智症患者愈來愈多,又因罹患失智症者以老人為大宗,所以失智者診斷及治療,成為老年精神科門診的主要工作項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相對於神經內科的專業,精神科專業對於診治失智症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或好處?

正確診斷出是失智症,還是精神疾患

早發失智症的挑戰;失智症常見的主要症狀,包括有記憶力、定向力、判斷力等認知功能的退化,但也會出現人格的改變,甚至精神、情緒行為障礙等問題。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不應過度依賴藥物控制症狀,失智者需要是心理支持。(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有些失智者在早期記憶力衰退還不明顯時,就出現有精神及行為問題,如憂鬱、個性改變,或是怪異行為,這種情況尤其是在年輕型失智(又名早發失智)個案身上最為常見,也容易造成診斷上的挑戰。因為到底是失智症,或是其他精神疾患,需要仔細地鑑別診斷。

以憂鬱症為例,其罹病高峰約落在四十歲左右,而現今台灣老年憂鬱症的盛行率也高達百分之二十。憂鬱症除了憂鬱等情緒症狀,也可能造成個案的注意力及記憶力等認知功能減退、活動力下降、社交退縮及生活功能受損等,與失智症相似的症狀,此種情況又稱作「假性失智症」。

藉由精神科的專業,可以更好的區分及鑑別診斷病人是否為失智症或者是精神情緒障礙導致的功能衰退,進而有更適當及有效的治療。

再以妄想幻覺為例,有些路易氏體失智症個案被帶來門診求醫時,是因為出現有妄想或是幻覺症狀,如被害、被偷妄想,或是視聽幻覺等,而此時個案的記憶力衰退尚不明顯,專業的醫師應對於此種狀況小心判斷其是否有失智症的可能。

處理失智者的精神行為症狀

前文提及,其實超過半數的失智者,會在病程中出現精神情緒行為障礙等相關問題,如憂鬱、重複行為、妄想、幻聽、睡眠障礙,甚至激躁及攻擊行為。這些問題除了會影響失智症本身的病程,造成病人功能下降,生活品質變差,也帶給照顧者很大的壓力和痛苦。

為了控制此類症狀,治療的選項之一是使用精神藥物。這些藥物包括抗精神病劑、抗憂鬱劑、抗躁鬱劑、抗焦慮劑、鎮靜安眠藥物等。

藥物的效果雖然不差,但是副作用也相當顯著,所以國際醫學會都建議,必須謹慎小心地使用這些藥物。

除了低劑量使用,並密切觀察副作用之外,建議應和醫師維持溝通討論的互動,在失智者穩定時嘗試減少,或是移除這類藥物

除了藥物,也建議應該多多藉由提供家屬適當的疾病症狀知識,或是共同擬定照護策略,來處理精神行為障礙問題,讓患者獲得更好的照護,照顧者也能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

失智者與照護者的心理支持與治療

即便如此,失智照顧的道路是漫長而充滿挑戰的。在這旅程中,輕度失智的個案可能會出現疾病適應的困難,進而對生病與生命的意義產生疑惑與痛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