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活著就是希望,為何會有人選擇走上絕路?心理師揭《誰是被害者》最沉痛的真相

2020-05-23 08:30

? 人氣

遺願自殺者用死亡換取存在的價值,這讓他們重新擁有動能,獲得「執行一件大事」的滿足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時候,自我活了過來。

只是,肉身卻被毀滅了。

自殺者的潛意識願望

對於自殺者來說,死亡只是一種肉身經驗,早在執行自殺前,他的意志已然奄奄一息。

當人們再也想不到任何可能時,潛意識的攻擊驅力就會產生,想將這個讓他無力的對象消滅。而在自殺者身上,消滅的對象就是他自己。

可是,如果我們願意仔細探究其中的差異,會發現他想消滅的不是「整個自我」,而是一部分「痛苦的自我」。

像是在劇中,游誠皓的死可能是,想要將爸媽不接受變性自我的痛苦給消滅。但他和江曉孟相處時,被接受扮女裝又是多麼開心。也就是說,他的心中至少有兩個自我,一個是能夠接受自己的性別認同,和朋友相處愉快的自我;另一個則是在爸媽面前需要遮掩,感到被排擠而羞恥痛苦的自我。對游誠皓來說,他要殺死的是後者,但讓自己用前者的樣貌死去,代表著他用死亡保有前者自我的過程,他要說的是:「這才是真實的我。」

他並不是真的要殺死自己,他要殺死的是「痛苦的自己」。

對於有計畫的自殺者,他逐步走向肉身死亡的路上,肯定有許多難言之隱,我們要做的,是去理解企圖自殺者將「部分自我」終結前,究竟在思考什麼?他混沌的腦海中藏著什麼樣的潛意識願望不斷被壓抑著?以及,一個人不得不透過自殺得到救贖,那麼他在現世中的磨難究竟有多大?

自殺者將死亡變成了一種自我轉化的療癒工具,期待透過死亡改變原先艱困的處境,甚至改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從不接受的轉為只好接受,從憤怒的轉為難過的,從怪罪的轉為感到罪惡的。

遺願也是一種呼救,裏頭究竟要傳達什麼?

我們並不評斷自殺的是非對錯,而是去瞭解每一個行為背後,究竟要傳遞哪些心理意涵。

如同在遺願影片中,若把每個人的議題拿掉,剩下的話語重新拼湊後就是:

「我想要跟霸凌我的人說一些話......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明明只是想和大家一樣,好好地可以做自己,為什麼因為我跟別人不同,所以我就要被欺負、就要被霸凌?......你們會記住我最燦爛的一面......希望這個世界可以知道我......媽,現在新聞都在討論我。」

他們渴望被尊重、被看見。

李雅均看見他們了,只是,她只有看到他們最表面的情緒,並沒有真的去理解這群人的生命過程中,是複雜糾結的、悲喜交加的、有恨但也有愛的。

而脆弱的人一旦被看見,他也就容易跟隨著這個看似願意幫助他的人,因為這是多麼的珍貴。

在李雅均的慫恿下,他們的存在都被過度簡化為「一個願望」。這群「遺願自殺者」不僅被社會否定,也再被「遺願遊戲」否定一次身而為人的價值,也才讓江曉孟說出:「只要完成願望,這樣大家就可以好好地離開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