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活著就是希望,為何會有人選擇走上絕路?心理師揭《誰是被害者》最沉痛的真相

2020-05-23 08:30

? 人氣

如同徐海茵最後對李雅均說:「無能為力讓你很痛苦,所以你想盡辦法在治療這個痛苦,不是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陪伴企圖自殺者相當不容易,重要的是先調整好自己的身心狀況。把自己照顧好,才能夠真正照顧其他人。

為死亡提供一種心理經驗,讓企圖自殺者從死中重生

面對企圖自殺者,除了危機時的急診處理外,更多時候,我們必須仔細聽聽那些被消音的呼喊,成為企圖自殺者與生死之間的轉接器,尋找不同的可能性。

如同編劇徐瑞良所說:

當討論到生死的時候,也許應該放棄尋找一個正確的價值。它是一個無止盡的辯證,永遠不會停下來,永遠要去理解對這個價值抱著不同想像的人。

因為自殺也是一種「人在痛苦時的表達方式」,我們應該協助他將「需要用死亡才能表達的痛苦」表達出來,尋找一種「用心靈死亡替代肉體死亡」的可能性。

在安全的環境與專業的引導下,讓企圖自殺者經歷到內在的絕望與磨難,使他體認到自己是能夠存活下來的,也才有止跌回升的希望,至少讓此刻的外在死亡不再具有強烈的必要性,因為他已經把用肉身死亡才能表達的狀態在心裡表達一次了。

而當死亡驅力減緩,我們也才有機會瞭解他的被害經驗,從中做出改善。

畢竟,我們每一個不被聽見的人,都是潛在的被害者。

但被害者也可以被撫慰,當他感受到溫暖時,心就不會被揪住。

如同徐海茵一直陪伴方毅任去看江曉孟,就是被「爸爸照顧女兒」的畫面給撫慰,那個在她心中的「被害者原型」得以轉化,讓心中的小女孩對世界多了一絲信任。

如果我們都能讓彼此瞭解,其實我也需要你的一個擁抱、你也期待爸爸特地煮的晚餐、他也渴望這個家再次有人喊著吃飯。

也許,有些話就有勇氣說出口,不用等到好久、好久以後。

作者介紹|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看見心理諮商所 諮商心理師。鳴醫股份有限公司 遠距醫療顧問。遠距諮詢APP Farhugs 督導。愚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藝術心理行銷總監。各大專校院與企業機構 講師。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 研究推廣組委員。女人迷、泛科學、失落戀花園 專欄作家。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YOTTA(原標題:《誰是被害者》:活著無法說出口的,只好用死亡傳遞)
責任編輯/柯翎肇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要救救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