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培養不出賈伯斯這樣的企業家?心理師揭華人社會3大文化如何扼殺人才

2020-03-06 17:57

? 人氣

為何台灣培養不出賈伯斯這樣的企業家?(AP)

為何台灣培養不出賈伯斯這樣的企業家?(AP)

你也有「闇黑情緒」嗎?你是否常常覺得「做自己真的好難」?每個人心裡都有些黑色角落,藏著我們不會跟別人說的話。其實,有黑暗情緒不一定是你個人的問題,有可能是一種文化現象!心理師邱淳孝在《闇黑情緒》一書中表示,台灣人面對情緒管理,時常被「華人文化」之中的三大緊箍咒所影響,進而養成壓抑自己的性格,這些文化中的壓抑成分,讓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時常因情緒太壓抑而痛苦,產生所謂的「闇黑情緒」,難以排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身在台灣的我們,可以參考這三種文化,進而思考一件事:這樣的文化,是否容易讓人的「心」生病?以及這樣的社會氛圍,是否讓我們很難培養出出類拔萃的人才?

以和為貴,卻讓人「做不了自己」

做自己,好難!

他跟我借筆記,其實我沒有很想借的,但想到借出去又沒有損失,不借,好像就會被看作很「小氣」!

每當我要「做自己」的時候,就會很「怪」,很怕被認為「不合群」。

在華人社會的教育理念之中,我們從小就被教導養成要「以和為貴」,常被灌輸「就算遇到不開心的事,也不要當眾撕破臉」的觀念,因此如果太「做自己」,在重視關係的「東方集體主義文化」之中常常讓人寸步難行,甚至導致異樣的眼光、被人霸凌。因此我們往往都不想成為「不合群」的異類,凡事「以和為貴」最安全!

把情緒收起來,「習慣」委屈自己!

他那樣說話其實我很受傷,但我還是會委婉的說:「沒關係。」

其實我知道不要太常「委屈」自己做什麼事,不過我這樣配合別人生活十幾年了,早就分不清到底有沒有犧牲自己。

我們時常有因為被誤會、被不公平對待而感到「委屈」的情緒,然而有趣的是,在英文詞彙裡並沒有一個單字能夠精準的概括「委屈」這種情緒。但在華人文化當中,為了維持所謂的「人際和諧」、貫徹「以和為貴」的理念,大家面對事情時容易抑制情緒,習慣性地「委屈」自己,久而久之,人們會分不清是勉強自己,還是自己本來個性就如此,只知道自己越來越不快樂。

台灣阿信——只要當「好人」就會被喜歡

我付出那麼多、溫柔對待世人,期望有天我的辛苦能被理解,這樣這輩子就沒什麼遺憾了...

日本電視劇《阿信》描繪主角為了生存掙扎、奮鬥及創業的故事,是許多台灣人的生活縮影。許多人在不知不覺之間成為了「台灣阿信」,不斷付出、壓抑自己、委屈犧牲,只為了成就身邊的人。在這種悲情劇裡,「好人」多半在劇情的尾端才能換來個好結局,但那些所謂的「壞人」卻在劇情中耀武揚威、處處惹人厭,要忍耐到結局才會有「報應」。

然而若跳出戲劇,我們常感嘆「好人不長命,禍害卻遺千年」。其實,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思考這些壞人:他們之所以能如此囂張跋扈,就是因為他們「不吝手段去爭取他們所想要的」,這樣好不好先不論,若我們再仔細分析「阿信」的個人特徵,心理師認為:「這種人從沒學會怎樣用『不用委屈』的方式保護自己」。

在普遍台灣人的集體意識中,我們被教育「從小當個好孩子、長大當個好情人、婚後當個好丈夫/好太太」,似乎只要這樣,我們就能成為所謂的「好人」進而被其他人給喜歡,但我們的心卻因此生病了……

不要強出頭的「老二哲學」

我一直以來都拿第一名,有次不小心考了第二名,我爸卻說:「沒關係,拿第二比較好,至少還有空間。」

大部分的台灣人在求學階段可能有時會聽到師長説:「拿第二名也很好,代表你有進步空間。」聽起來很諷刺,不過確實在我們的文化中,大眾時常「恐懼成功」,害怕爬得越高、摔的越重!凡事最好以和為貴、凡事都要留個後路走,因此,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不要太顯眼、太突出、太以自我為中心,最好跟其他人差不多」,進而導致「只有集體,沒有個人」的情況。

集體主義——「無法為自己而活」

「媽媽那麼辛苦,你要體諒媽媽。」

在華人文化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極為重要的,在這種文化之中,我們甚至讚許為親密他人或社會「犧牲」的行為。例如,一對父母若工作繁忙,常將照顧弟妹的重擔落在長女或長子身上,大人們經常誇獎他們「懂事、體貼」然而,心理師卻點出這樣的社會認同其實會造成親子之間的「錯位」,孩子成為父母的依賴、情緒的窗口,這使得他們「無法為自己而活」。

在這種華人社會的「集體主義」之下,一個人的價值,多半來自他人的眼光,尤其是父母。父母被認為「有責任把孩子教好」,而孩子則被灌輸「有責任把生活過得達到父母的期望」,然而在這樣的文化之下,心理師認為,一個人越是用別人的眼光定義自己,就越無法「自己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只會越活越膽戰心驚。

恥感文化——怕丟臉,令人痛苦不已

「媽媽!拜託!我想吃冰淇淋」(哭)

「不要哭了!你已經是哥哥了,這樣『羞羞臉』!」

華人重視「關係」重視到甚至可以「忽略自己」,有個重要的關鍵——「恥感文化」。在台灣人之中,「闇黑情緒」的形成來自於我們習慣性的用「恥感」去約束一個人的行為,我們不只不被允許表達某些情緒(如「男孩子有淚不輕彈」),更會在不小心流露情緒後,還要被貼上一個「丟臉」的標籤。

更糟的是,這些觀念在我們小的時候就會被深深植入,「你這樣很丟我們家的臉!」「考這麼爛,你丟不丟臉啊?」自幼被灌輸這樣把「丟臉」無限放大的想法出了社會後,我們往往也用同樣的方式約束自己,極力隱藏那些不被社會接受的情緒,來迎合大眾的期望。

如果比爾蓋茲、賈伯斯生在台灣

看完這三種文化現象,你是否點頭如搗蒜,甚至心有戚戚焉「我也是這樣長大的!」然而我們可以想想:跟別人不一樣真的就那麼「丟臉」嗎?「以和為貴」、「鼓勵犧牲」真的能夠帶來社會最大的利益嗎?在西方文化中,我們會看到很多成功人士,他們都勇於做跟別人不一樣的事情,最後一鳴驚人、甚至改變社會!如比爾蓋茲、賈伯斯都從一流大學休學,跑去創業,最後打造出了世界驚艷的企業帝國!如果這些人當時受到華人文化影響,都怕「丟臉」,擔心別人笑他「不務正業」,乖乖讀完大學、找一份好工作,可能就沒有今天的微軟公司與蘋果電腦了!

隨著與其它國家的交流,台灣社會「華人文化」至上的現象已經漸漸改善,深受日本人稱讚的政務委員唐鳳就是很好的例子,他沒有走台灣正規的教育體系,選擇用自學的方式走出自己的路。然而台灣整體「怕丟臉」、「以和為貴」、「鼓勵犧牲」的文化依舊存在,若我們能夠深刻思考這樣的文化帶給我們的影響,台灣社會一定會有所改變!

本文部分內容經授權參考自寶瓶文化《闇黑情緒:接納憤怒、憂鬱、焦慮、嫉妒、羞愧、絕望、恐懼,你會更茁壯與強大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