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南專文: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而謂有大師

2019-02-08 05:50

? 人氣

「誰都有一份兒」,正是梅貽琦掌校後「大家」的共同認知和心聲,也是力量集結的源泉和化險為夷、不斷前行的動力。對此,清華校友趙訪熊有過切身體會,趙說:我一九三三年回清華任教時,梅貽琦擔任校長已經兩年了。「那時清華民主氣氛盛行,學校的各種事情,例如分房等等,都設有委員會,記得全校有三十四個委員會。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三七年,我身在十七個委員會中,為什麼呢?因為我是學數學的,梅先生說,把他放進去,算算什麼的。」趙氏所說的三十四個委員會,皆由評議會所統籌,但清華評議會在行政上固然是重要的一環,甚至學校比較大的支出,也須評議會選出的會計加蓋印章始為有效,但會計只佐助校長詳為稽核而已,並不妨害校長的決策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因而,趙訪熊在回憶中特別強調,各個委員會各管各的事,但「都是由梅校長直接領導。」藉此可見,梅貽琦是真正參透黃老哲學「無為而治」,並善於在實際中應用的智者高人,不是外強中乾的顢頇,更不是大權旁落的傀儡,此舉如清華校友鄒文海所言:「梅校長在評議會中,猶英國首相在內閣會議中一樣,總是靜聽他人的意見,而後再作決定,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集思廣益。他不先表示意見,他人自無從附合他的意見,更不比怕與校長的意見有什麼衝突,所以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看法據理力爭。

這樣的爭論,自然都是對事而發。梅校長兼聽眾論之後,很容易作一適當的抉擇。當各人的意見沒有什麼出入時,他的結論只是歸納大家的意見。當各人的意見距離很大時,他的結論可能表示他自己的看法。無論在哪種情形下,梅校長的結論多數是為入會人士所樂於接受的。梅校長主持任何會議,都是採取上述方式。」——正是因了這樣寬廣明亮的胸襟和為人處事的方式方法,才如歷史系主任蔣廷黻所言:梅貽琦掌校後,清華「在他的領導下不再是個政治皮球,步上了正軌。」

《大學與大師》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大學與大師》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作者岳南,曾為編輯、台灣清華大學駐校作家等。著有《風雪定陵》、《復活的軍團》等考古紀實文學作品十二部。另有《南渡北歸》、《陳寅恪與傅斯年》等傳記作品十餘部。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大學與大師:一九三○至一九六○,烽火中的大學如何奠基百年教育》(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