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華專文:《尋愛綺夢》一本奇書的誕生

2019-02-02 05:50

? 人氣

《尋愛綺夢》水仙帶他波利菲羅來到三道門前。畫面中的阿拉伯文首度出現在歐洲印製的書籍之中。(作者提供)
《尋愛綺夢》水仙帶他波利菲羅來到三道門前。畫面中的阿拉伯文首度出現在歐洲印製的書籍之中。(作者提供)

這則夢中的尋愛經歷,可否算是愛情(畢竟是主角自己的夢),倒是耐人尋味。至少,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 – 1961) 在《尋愛綺夢》中看出自己原型理論(archetype)的前身,看來對愛情的渴望,是人類的一種基本需求。然而,進一步閱讀這部作品,關於愛情,或是這樁尋愛情節,並不是書中的主要關注,超過三分之二的篇幅,都在描述各類建築的樣式與細節(圖8),風景、器物與園藝也佔去不少頁面,情愛交流與對話,成為旁枝末節,完全不像書名的預設想像,是部浪漫愛情故事,反而比較接近百科全書的編排。從書中男女主角的名字,也可看出作者另有其他企圖。男主角波利菲羅(Poliphilo)一名是由女主角寶莉雅(Polia)和希臘文的愛(philos)組合而成,直接看來,便是愛著寶莉雅的人。只是,polia源自希臘文polloi,有「眾多事物」之意,男主角在作者的文字遊戲下,也可變成喜愛眾多事物的人。在作者給讀者的前言中,便提到金字塔、羅馬浴場、競技場、古代尖碑,以及尼羅河流域的古老事物,看來也印證了作者並不想敘述一樁愛情故事。在內文中,描繪建築的語言感性煽情,有如記錄男女交歡的場面,「極樂、喜樂難以言喻、心蕩神迷、激情難抑」等詞彙,充斥在相關的建築描述之中,作者對眾多事物的喜愛,彷彿脫韁的野馬一般。這種喧賓奪主的寫作安排,是否隱藏著可能的密碼,成為好奇的後人前仆後繼探索的對象。今天學界透過佛洛伊德式的詮釋,將這些建築書寫視為對現實人物的投射,或對性與慾望欲求不滿的反應,這種戀物情結本身即可導人進入高潮。因此,《尋愛綺夢》中的建築藝術,成為了人類慾望的國度。建築的各種細節,正是慾望的各種展示。這種解讀方式,為書中大量非愛情主軸的敘述,找到可能的解釋出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尋愛綺夢》中的太陽神廟。(作者提供)
《尋愛綺夢》中的太陽神廟。(作者提供)

這種對建築的強烈關注,難怪會把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建築師與建築理論家阿伯提(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視為此書可能的作者。阿伯提在1452年完成了他的名著《論建築》(De re aedificatoria),1485年,此書以活字印刷刊印,成為第一本被印製出來的建築書籍。接下來的一年,他的精神導師與現代西方建築學之父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 公元前80或70–約公元前25)的手稿《建築十書》(De Architectura)終於以印刷版本問世,雙雙將歐洲的建築理論推向新的高峰。不過,這兩本重要的建築經典,在第一版時,皆未配上相關的建築插圖,反而,《尋愛綺夢》中172幅木刻插圖中的88幅補上了這個缺憾,成為史上第一本被印製出來帶有插圖的建築書籍。十六世紀的再版與不同譯本,更令《尋愛綺夢》成為文藝復興時期最為普及的建築圖冊。愛情故事遭到反客為主,成為建築圖錄,是意外,還是某種刻意的安排?《尋愛綺夢》的故事發生於1467年,阿伯提63歲,是否他在晚年仍然春心蕩漾,寫下這段奇特經歷,我們難以知曉,但如果作者是他,從全書的安排來看,正好展現他豐富的古代建築知識。如果作者是藏頭詩中的那位道明會修士可隆納(Francesco Colonna),那他的博學一樣令人刮目相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