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台灣民主深化中的兩黨及兩岸關係

2016-02-01 22:43

? 人氣

台灣大選,蔡英文勝出開始了政黨輪替新的篇章。(BBC中文網)

台灣大選,蔡英文勝出開始了政黨輪替新的篇章。(BBC中文網)

台灣大選完成新的政黨輪替;一個新時代開始。民主深化過程中的國、民兩黨的走向,兩岸關係可能的演變,都事關重大,有待觀察,值得探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民主的深化

不管出於何種心態做出怎樣的批評甚至是詆譭,而且我們也都不否認台灣民主仍具有各種的問題,有諸多需改進之處,但無論從哪個標準來看,台灣民主化從整體講都是一個值得稱道的成功故事。

首先,最重要的是人民對領導人的政治選擇權得到落實。其次,作為民主的具體體現的選舉的水凖有極大的提升。以往常見的惡意攻擊,賄選,買票等讓人詬病的選舉手段,即使說沒有絕跡的話,也變得少見。這一方面得益於相關法令的健全,另一方面當然也是選民素質的提升所致。就是那些很帶鄉土特色多少有點酬謝甚至賄選味道的「流水席」選舉文化,以及那滿街遍插的選舉旗幟等也都基本消失。選前選後,媒體上的名嘴民代、生活中的藍綠選民,彼此保持著對對手語言和行為上的尊重。

長期的民主實踐和訓練,自由的權利能夠得到保障,讓理性精神得以適當深化,文明的水準得到提升,選民的自主性增強。選前動員看上去激烈,選後立刻風平浪靜;在歷史上和當下世界上許多地區仍讓人擔心懼怕的政權更迭,在台灣現在可謂波瀾不驚,一切如常。這些都顯示台灣民主所達致的成熟,也展現出一個運作良好的民主制所具有的能量和優勢。

經李登輝、尤其是陳水扁兩任本省人總統的任期,那種因歷史上的權力分配失衡和威權政治的壓迫所造成的一些心理壓抑、怨氣得以逐漸釋放;民主化早期某些極端的氛圍消失;社會更顯平和。一些新興的社會力量和一些不斷出現的社會要求得以循著制度的渠道參與政治,納入政策。在某種意義上講,這樣一個新的民主政體所展現的許多特徵,正像台灣在許多其他領域所展示的一樣,已經開始追趕那些老牌的民主國家:僅以在東亞這樣一個儒家文化背景的社會,短短三十年的民主進程,出現一位女總統,就不可謂進展不迅速。

一些人權保障上所做出的立法,有長足的世界水平的進展。如上屆立法委員楊玉欣推動的「病人權利自主法」,涉及安樂死等病人權利最敏感的部分,為亞洲首部相關法律,乃世界範圍權利保障拓展歷史上的最新課題之一,即使是在一些傳統的歐美發達國家如法國也仍是社會爭論未決的一個重要議題。而在推動此法律出台上藍綠、朝野各黨表現出的理解與合作,也不應被那些只注意議會內爭吵的人們所忽略。

儘管兩岸議題在選舉中已適當淡化,但因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兩岸關係依舊是影響台灣未來民主化進一步深入的一個主要因素。筆者多次說過,二十多年來,可謂歷史的吊詭,北京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不斷推動強化了其最不願見到的台灣民主的深化。比如,在新興民主國家,尊重遊戲規則,接受選舉成果,維持政治契約往往是一個民主化成功的難題,是許多國家民主發展中波折不斷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恰是因了北京的威脅和壓力,使得台灣朝野在維繫台灣的穩定和有序、接受民主遊戲規則上一直保持著共識,這成為台灣民主化得以落實深化的一個重要條件。

不過,這種威脅和壓力以及台灣內部國家認同上的困擾,顯然同時又是台灣民主發展的一個大的負面因素,民主國家有利於社會平衡發展的左右政黨取向相當程度上仍被藍綠的政治光譜所左右,不利於一種理性的政策選擇的形成。

而台灣認同上的分歧,曾是台灣民主化的主要動力源之一,但也是造成公民在國家認同上的混亂、民主化和國家建設上出現種種問題的一個主因,這些問題的最終解決,顯然不僅取決於台灣內部的認同整合,也是要與兩岸關係最終的釐清確定有關。

這些問題,限於諸多內外的約束條件,當不是一時可以解決,但法制的健全,法治國家的建設,或許可為台灣下一步改革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因為在這方面,與民主方面的進展相比,似乎顯得相對滯後。

國民黨的改革再造

國民黨敗選
在台灣,許多人認為國民黨敗選後會一蹶不振。

在台灣,許多人認為國民黨經此一役就此一蹶不振,在筆者看來是過於悲觀。台灣民主的健康發展需要一個有足夠力量的反對黨,而至少暫時還看不到任何政黨能取代國民黨。因不滿國民黨執政,此次有相當多的藍營選民未出來投票,但就從得票看,雖與過去兩次馬英九得票相比大幅降落,但藍營依有其基本盤,且在執政績效不佳如此不利的態勢下,以這樣毫無章法糟糕的選戰(換柱等)還能得此成績,可見藍營仍具有相當選民基礎。

國民黨早應提上日程的更新再造,吐故納新,八年來因馬英九的再次執政而受到忽略,延遲,實乃此次失敗的重要原因,也是敗選後勢在必行之事。或許也只有大敗才可能推動國民黨的徹底改造。某種意義上講,國民黨這些年是成也馬英九,敗也馬英九:是以其清新、政治潔癖、學法律出身包括長期浸於國民黨的秩序文化養成的規範行事風格,馬在阿扁執政後期的亂局中脫穎而出。但這些成就其上位的特質,也恰是其八年來未能很好地應對黨內黨外,府院等各種課題,很好地展開政治運作的個人原因。當然,在某些藍營的角度看馬主導的一些改革措施是此次挫敗的重大原因,但從國家發展的整體講,如何評價恐怕還有待將來的歷史。

至於朱立倫任黨主席卻瞻前顧後,不願承擔風險,到最後一刻為拉抬全黨選情不得不再臨時披掛上陣,顯然在大政治家該有的擔當和遠見上尚有不足,致黨如此的敗績,也使得其個人資望嚴重受損,這不能不值得其本人深省,也可為台灣後來從政者之殷鑒。但經此挫折,朱如能沉潛磨砥,他日還是再造國民黨的不二人選。

以往國民黨兩次丟失政權後都是依靠改革,啟動新的政治資源再起:丟失大陸後來台的黨內革新,黨外推動土改、現代化建設等;自2000敗選後啟動兩岸交流,借助大陸的資源,迎合民眾交流的期望給自己的再起添注了的某些能量。

但也恰因此,在與大陸的交往過程中,因未能把握好交往節奏,加之因某些利害關係,不能有所堅持,立場模糊,個別人向北京討好尋利的醜態引起台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反感和疑慮,經濟交往的一些成果也未能被社會很好地共享,引發反彈。所有社會運動都遲早會引發政治的變動。當年的「紅衫軍」,今日因洪仲丘死亡引發的「白衫軍」抗議和「太陽花運動」,都是造成政權易手的社會前因。

國民黨長期依靠的軍公教、地方派系因馬英九的某些政策利益受損,影響此次選戰,也削弱了其基層力量。其所依賴的人才多來自學界、官僚系統和地方派系,在這些年的執政中也嚴重消耗,且因民進黨的執政會對國民黨有所疏離。年輕有為之士因國民黨老舊、拘呆的氛圍而與其格格不入。在新政府和社會的壓力下黨產勢必會大幅縮減甚至歸零,也注定會讓某些以此為念的力量和人士離黨而去。

總之,挑戰是嚴峻的。如果國民黨不能在黨的定位論述,派系的整合,人才的培養,黨的基層力量再造這些課題上展現新的風貌,有所作為,在今後的選戰中再起,國民黨在未來就有逐漸邊緣化的可能。

其實,以筆者的觀察,國民黨如能從大的方面做好兩件事:政黨定位的論述,在此前提下放手讓青年人去開疆拓土。黨的改革圍繞此來進行,黨的再造重振就是可期的。至於改名之議,顯然在現實的條件下只會造成更大的分裂,只會事與願違。

蔡英文
蔡英文多年努力的重點不在讓社會靠攏她,而在調整自身,回應社會,乃至成就今天。

民進黨的理想與現實

無論從其論述能力還是人才儲備,再次執政的民進黨都顯得更加成熟。以往,因其建黨歷史不久,且主要領導人大多長期在野,受諸多迫害打壓,心態需要調整也缺乏中央執政經驗,加之立法院一直沒有掌握多數,民進黨第一次八年執政的結果並不理想,甚至發生諸多貪腐弊案,重創其聲譽。

經八年臥薪嘗膽,贏回政權。此次民進黨能否很好地執政,依筆者見,能否徹底改變其自身基因中的反對黨性格,反對黨文化,做好一合格的執政黨,至關重要。上次執政出現的一些問題,究其根源,當是與此有關。

此次蔡英文的當選已再次說明,政治人物和政黨不斷地調整自己,回應社會和時代要求,是其政治生命活力顯現最重要的標誌:自上次敗選,蔡多年努力的重點不在讓社會靠攏她,而在調整自身,認識社會,適應其變動,乃至成就今天。

與國民黨不同,民進黨的理想性格仍在,這是其黨內許多人能長期耐住寂寞,根植基層的重要原因。但能否在一黨獨大的形勢下再次經受權力侵蝕的考驗,在理想和現實政治操作間找好平衡,這顯然並不是易事,也是世界上所有執政黨都面臨的難題。相信民進黨上次中央執政包括這些年積累的地方執政經驗,黨內扮演重要角色的「學運世代」的許多政治人物經多年曆練已更加成熟,這些都會有助於其更好地處理執政面臨的諸多問題。

在處理這種平衡中,民進黨的政治路線必然要向中道靠攏,這能否得到黨內一些新興力量、新科「素人」立委的理解,在施政和立法中得以有效貫徹,黨外能否爭得更富理想性格的「 時代力量」的合作,黨的改革路線能否在已有的現實利益格局下得到作為這些利益代表的立委們的支持,這些也都還需要觀察。儘管選舉中民進黨與「時代力量」多有合作,但後者之所以躍上政治舞台,代表了一些新的社會訴求,顯現社會上即使許多不滿國民黨的民眾,也並不等於對民進黨放心、信任。兩黨之間未來的合作還會有變數,民進黨的新現實主義路線一定程度上也會受到時代力量的牽制。

與當初民進黨崛起時有許多的類似之處,——受難家屬出征追求正義,理想色彩濃厚等等,「時代力量」挾公民社會迸發的能量首戰告捷,但能否在台灣現有不利小黨的選舉制度的約束下生存、壯大發展,經受住現實政治運作的磨損,還有相當不確定的因素。二十多年來,台灣政治上不斷有新型政黨出現,也不斷地消失、邊緣化,但也都對制約兩大黨,傳遞社會的改革呼聲,表達、維護不同的利益起到過正面效果。此次大選小黨眾多,反映出社會進一步的多元,也是民主國家世界性的潮流,雖一時不會影響政治大局,但還是給兩大傳統政黨提出了新的挑戰。

顯而易見的是,重新執政的民進黨會很快面臨現實嚴峻的考驗,這大概也是蔡英文在當選之夜要求民進黨保持謙卑所傳達出的信息之一。如何提升台灣經濟,為青年一代提供應有的發展機會,改善社會的住房條件,在未來十年應對持續增加達近人口五分之一的老齡人口造成的壓力,解決日漸嚴重的地方和中央政府債務,這些顯然都不是容易解決,一時可見成效的。

而在今後一段時期內如上述問題不能得到緩解,民眾的高期望值也很可能就會在某一時刻轉換成失望的情緒。馬英九可為前鑒。因此,迅速地推動改革,有效地展示新政策的成果,將是蔡英文上任後的當務之急。

展開歷史的想像力

喜悅的民眾
蔡英文上任後能不能滿足選民的期待,有效顯示新政策的成果,人們拭目以待。

不過,鑒於產業升級非一日之功,需要相當的週期。因此,如何有效開拓國際市場,善用兩岸經貿,就仍是當下一個自然的選擇,而這顯然又脫不開如何處理與大陸的關係這樣一個問題。台灣經濟對大陸經濟的過度依賴,說到底是與台灣經濟未能很好地達成產業升級互為因果的。

事實上,除「九二共識」這個問題,國、民兩黨在對待大陸的許多政策上已差別不大。而也正因此,哪怕僅是為與國民黨區隔,加之受制於深綠選民的牽制,蔡英文公開承認後來才出現經蘇起歸納的「九二共識」這個表述難度較大,但承認其中所內含的某種「精神」的可能性較高, 所有其在選舉前和選舉期間所做的相關表述,都是在向這個方向傾斜。

但北京方面如何看待,解讀,能否接受,仍是一個問題。兩岸二十多年的交往最關鍵的問題就是缺乏互信,最近一些年,因國民黨的執政,互信有所增加,但民進黨重新執政,能否維繫已有的兩岸互信,有待觀察,會有一個新的磨合期。

可以想像,兩岸交往今後短時期可能不如前一段那樣熱絡,但維護穩定又是符合雙方的利益的:蔡英文需要這種穩定來繼續推動台灣的改革,產業升級;同樣,北京方面也需要這種穩定以騰出手處理內外部各種危機(經濟下行、社會矛盾、北韓、南海……)的頻呈造成的壓力。除非雙方內部的問題、矛盾劇升,改革受挫,造成的緊張傳導到兩岸關係上,且被某種民粹的態度挾裹或官方有意識地利用這種態度轉移矛盾給兩岸關係帶來衝擊,否則,兩岸關係的大體穩定還是可以預期的。

對中共來講,鑒於實力的增加,在兩岸問題上會較以往自信,這會有助於其在台灣政權轉移後取一種較理性的方式處理兩岸關係的新局面。但也不排除某些強硬、保守的勢力因各種原因借故發難,這尤其是在亞太局勢有諸多不利北京的大格局的形勢下,北京當局因此採某些不明智的強勢立場。

其實兩岸問題就大陸方面來講,關鍵在於其能否解決好自身的問題。如大陸政治清明,民主進步,法制健全,經濟繁榮,人權得到保障,社會祥和,文明水凖提升,台灣人民的拒斥感就會降低,向心力增強,台海的和平以及問題最終得到合理的解決就多些基礎。而在台灣方面來講,執政的民進黨需要新的具有前瞻性、大視野的戰略家、思想家,以便更好地定位該黨和台灣的未來。

兩岸關係新階段

兩岸關係已到了一個新階段,一方面兩岸交流互動、經貿整合達到一前所未有的深度,另一方面,某些以往確定的政策如「一國兩制」因香港的局面已徹底失效,也因台灣內部的演變,絕無被台灣人民接受的可能。北京對台整體的政策架構已需再造,新的思維。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可能就在於如何對待「中華民國」的問題。

台灣內部在國家認同上存有分歧,如果我們到藍綠的競選場合去看,只就各自群眾揮舞的旗幟來講,這種分歧就一目了然。但這些年我們也觀察到,在面對大陸、國際,台灣朝野包括民眾對中華民國的認同卻有增強的趨勢。「中華民國」既是一個現實的政治存在,也是兩岸從官方到民間都能接受的一個最大的公約數、富有彈性的空間。

兩岸的問題乃歷史之遺留,最明智的方式是讓歷史去解決。維繫雙方全方位的交流互動,深化了解,有些事的解決是水到渠成。強綁上轎的婚姻對雙方來講都不會幸福,也會遺下後患;而指望井水不犯河水的獨門自處,顯然也是不切實際的一廂情願。

沒有任何時候比今天更需要拓展歷史和政治上的想像力。二、三十年前,無人可想見今日兩岸互動之深廣。如果我們放開視野,以一個較長的大歷史的眼光和世界性的宏觀視角想像未來,以兩岸人們的福祉為念,持以耐心,兩岸問題終會找到一個合理的形式加以解決的。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