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力行的決策風格成絕響:《戰後70年台灣史》選摘(3)

2016-01-02 05:30

? 人氣

「親民」是蔣經國的標記,一九七五年二月,當時擔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巡視基隆漁市,漁販送他一尾鯉魚。(時報出版提供)

「親民」是蔣經國的標記,一九七五年二月,當時擔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巡視基隆漁市,漁販送他一尾鯉魚。(時報出版提供)

投入臺灣政工情治,制衡陳誠

蔣介石退守臺灣之前,先由陳誠坐鎮臺灣,以臺灣省主席兼東南行政長官的身分,對於陸續撤退來臺的國軍先行繳械,大力整頓,重新整編後,再給武裝。陳誠因此躍上臺灣國軍之王座,也讓臺灣在中國大陸風雨飄搖的敗局下,得以穩定下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等到蔣介石退守臺灣以後,此種現象反使他有所顧忌,但無可否認的事實是,蔣介石治臺又全賴陳誠打下根基。那時陳誠在臺灣軍政各界的聲望和勢力如日中天,可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蔣介石雖然不樂見,但須重用陳誠、利用陳誠,因此給予僅次於總統的第二號人物職位—副總統兼行政院長,以借力使力,順利統治臺灣。

蔣介石是具有「帝王傳子」封建思想的領袖,在蔣經國和陳誠兩人之間,如何取捨?便成為蔣介石治臺的最現實問題。陳誠在軍政各界的勢力已成氣候,蔣介石的統治權術就是讓兩人互相牽制,最後由蔣介石居高臨下,予以操控,形成三角架構。蔣介石身為總統之尊,居於最高領袖之高位;陳誠掌控軍政各界的實權;蔣經國則利用軍中政工和情治系統,制衡陳誠的勢力。

蔣介石在臺北宣布「復行視事」,繼續行使總統職權的當天,立刻親筆手令:派蔣經國負責主持軍中政工重建,迅即恢復「國防部」總政治部。明眼人皆知此項人事命令是用來制衡陳誠在軍中的龐大勢力,當然不為陳誠所樂見。

蔣介石任命蔣經國為「國防部政治部主任」,往後,國軍各部隊都層層設立政工機關,任務是主持軍隊的政治思想教育,考核官兵思想,防止投敵逃亡,防止軍中人事及財務的腐化,以達成建軍整軍之目標。尤其規定:「沒有政治部主任副署的部隊長命令無效。」循此制度,蔣經國透過政工運作,實際上達成了制衡陳誠在軍中獨霸的局面。

一九六三年九月十一日,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蔣經國於越戰期間拜會美國總統甘迺迪。(時報出版提供)
一九六三年九月十一日,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蔣經國於越戰期間拜會美國總統甘迺迪。(時報出版提供)

為了培養及訓練政工軍官人才,一九五一年七月,蔣經國在臺北市北投區的復興崗,正式創辦「政工幹校」,從此,具有專業訓練和忠黨愛國的政工人員布滿軍中。在臺灣,國軍擺脫了在大陸時期「內部貪汙腐化」的惡劣形象,塑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此為蔣介石的創意和蔣經國的業績。

領導榮民,興建東西橫貫公路

一九五七年三月,美軍顧問團上士雷諾槍殺了革命實踐研究院的少校學員劉自然。由於美軍在臺灣視同外交官待遇,享有「治外法權」,當美軍顧問團軍事法庭判決雷諾無罪,引發臺灣輿論和群眾群起而攻。判決次日,憤怒的群眾搗毀美國大使館和美國新聞處、撕毀美國國旗,又打傷美方人員。美國認為這個事件是蔣經國所領導的救國團所策動,公開指責蔣經國為「反美分子」。

為平息劉自然事件,蔣介石不得不讓蔣經國暫退幕後避風頭,於是任命蔣經國以「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的身分,領導榮民興建東西橫貫公路。一可貫通臺灣的東西交通,在軍事上東西支援,保衛臺灣;二可排除中央山脈的阻隔,在經濟上發展東部經濟;三可充分利用榮民的充沛人力,在社會上解決榮民的生計問題,有助社會安定,一舉數得。

東西橫貫公路全長三百五十公里,分別從臺中、花蓮兩地同時向中央施工,穿越中央山脈,工程既浩大又艱鉅,動用了大批榮民、兵工及原住民,甚至利用大專生暑期打工等,費時四年才完工。這條公路除了軍事上的重要性,沿途蘊藏大量的礦產、森林資源,極富經濟價值。

道路完工後,並未大規模開發礦產和森林,倒是為了安插榮民的生活,在沿線開闢許多「退輔會農場」,發展高山農業及觀光事業。尤其公路的東段,沿著立霧溪河谷逶迤而行,沿途深谷峭壁,山川壯麗,景色優美,開闢成「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為聞名中外的觀光旅遊勝地。蔣經國親臨深山峻嶺,越嶺涉水,督導施工,完成了這條臺灣史上工程最艱鉅的道路工程,也為陸續退役的榮民廣開就業機會,對於榮民生計和社會安定,是一大貢獻。

東西橫貫公路的東段盛產白底條紋的大理石,道路通車後,花蓮地區的百姓紛紛前往開採,加工成工藝品或建築材料。很快的,花蓮地區的大理石工廠林立,藝品商店到處可見,觀光採購人潮盛極一時,促成花蓮地區的經濟繁榮。不過,開發三十多年後,政府深恐寶貴資源流失用盡,傷害環保及觀光景色,下令禁止開採,使得花蓮的大理石工商業沒落,廠商紛紛改往國外發展。

握兵權、任黨主席、當選總統

早期在臺灣,陳誠勢力正旺的時期,蔣經國頗能認清時局,不敢與前輩爭鋒,他沉潛而內斂。一九六○年三月,陳誠第二次組閣時,延攬蔣經國擔任行政院的政務委員,他謹守分寸,開會時只聽不說,和陳誠維持上司下屬的和諧關係。

後來身負重任的陳誠因日理萬機,積勞成疾,健康每況愈下,蔣經國才得以出頭。蔣經國的掌權是透過軍中政工和情治系統,在下層扎根,打下深厚基礎。由此,陳誠於一九六五年三月因肝癌病逝的前後,蔣經國能夠步步為營,在臺灣平步青雲,扶搖直上,其崛起過程如下:

‧一九五二年十月三十一日(蔣介石六十七歲誕辰),正式成立「中國青年反共抗俄救國團」(簡稱救國團),蔣經國親自擔任救國團主任長達二十年,掌控全國高中以上青年的軍訓工作。

‧一九五四年,蔣介石設置國防會議,任命蔣經國為副祕書長,蔣經國利用這個權力,緊緊抓住政工系統、特務系統和救國團,在黨政軍系統內,打下雄厚的基礎。

‧一九六五年,蔣經國升任「國防部長」(陳誠於同年三月病逝),徹底掌握臺灣兵權。

‧一九六七年,蔣介石將「國防會議」改為「動員戡戰時期國家安全會議」(簡稱國安會),由總統擔任國安會主席,蔣經國擔任國安會祕書長,國安會成為直接聽命於總統的「太上內閣」。

‧一九六九年六月,嚴家淦內閣局部改組,蔣經國由國防部長升為「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時代」已經隱然出現。

‧一九七二年三月,蔣介石蟬聯「第五任總統」,嚴家淦也再度當選為「副總統」。此時,蔣介石已高齡八十六歲,嚴家淦深懂分寸,請辭行政院長兼職,六月一日,蔣經國就任「行政院長」,「蔣經國時代」正式開始。

‧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蔣介石病逝,嚴家淦依法繼任為總統,國民黨中常會則於四月底推舉蔣經國為國民黨主席。

‧一九七八年三月,嚴家淦繼任總統任期屆滿後,自動提名蔣經國競選總統,結果,蔣經國順利當選第六任總統;一九八四年,蔣經國再度當選第七任總統,直至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油盡燈熄病逝為止。

一九八六年蔣經國接見美國參議員魯嘉,由當時的英文祕書馬英九擔任翻譯。(時報出版提供)
一九八六年蔣經國接見美國參議員魯嘉,由當時的英文祕書馬英九擔任翻譯。(時報出版提供)

小故事,透露治國智慧

蔣經國是一位具有治國智慧的領袖人物,由於他早年在俄國歷經風霜,接受嚴酷考驗,所以他能苦民所苦,解決民生問題。在臺灣將近四十年,探求民瘼,走遍各通都大邑或窮鄉僻壤,甚至山之巔、海之濱,處處充滿著蔣經國親民愛民的故事。

蔣經國在臺灣能創造出舉世聞名的經濟奇蹟,並非偶然。只可惜「人存政舉,人亡政息」,蔣經國謝世後,臺灣的領導人一代不如一代,政治民主化雖然大有長進,但經濟奇蹟已成明日黃花,以下舉出我親身體驗及聽到的幾則蔣經國的治國智慧。

開放蘋果自由進口

戰後臺灣民生不富,而且實施蘋果進口管制,由於官商勾結和奸商囤貨居奇,使得蘋果價格居高不下,蘋果成為富人的專利食品,輿論群起而攻,力主開放自由進口。

一九七○年左右,有一天我在臺北市忠孝西路公路局西站對面的一家水果店買水果,看到店內懸掛著一幅蔣經國到店採買的大型照片。老闆親切地娓娓道來:有一天,突然幾位便衣隨從到店裡掃描內外,過一會兒,蔣經國座車到了,親切進店問東問西,詢問蘋果進出價格及行銷詳情後,立刻驅車離去。兩天後,報紙便報導蔣經國決定開放蘋果自由進口的大消息。這說明蔣經國做事不含糊、不被蒙蔽,他能身體力行,親身深入瞭解後,才做出明智的決策。

陳世昌新作《戰後70年台灣史》(時報出版)
陳世昌新作《戰後70年台灣史》(時報出版)

*作者1939年出生於台南,政治大學法學碩士。曾任臺南家專講師、南臺工專教授、吳鳳工專校長、崑山科技大學教授。著有《臺灣演進史》、《中國近代史概要》、《中國近現代史精要》、《清末民初外患史》等書。本文選自作者新作《戰後70年台灣史》(時報出版)。本系列結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