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販賣未當高等教育變成商品──販賣未來?

2015-12-23 05:50

? 人氣

圖為台大傅鐘。(呂紹煒攝)

圖為台大傅鐘。(呂紹煒攝)

隨著台灣教育的開放與普及,義務教育也逐漸往十二年國教邁進,國民整體教育水平提升固然是美事一樁,然而卻也伴隨著升學的進程往前推移,以及少子化的影響,高等教育似乎出現了改變。台灣近幾年來,因為少子化的衝擊,大學逐漸不堪負荷連年的招生不足,虧損難以填補的狀況下,一些處在邊緣的大學倒的倒,合併的合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了招募學生,各大學紛紛祭出獎學金、優秀師資、一流設備來延攬學子,甚至有企業打出口號,要把自己投資的大學的學生,變成自己企業內未來的管理階層。招生手段林立,但是本質的問題卻從未改變。學生到底為什麼要讀大學?

每當考季結束,家長們帶著學生到各地講座聽取名師給予選系建議,該選校還是選系?這個問題就如莎翁的:「To be or not to be?」永遠是考生與家長內心無解的問題。仔細想想,如果連選系還是選校都無法做決定,這樣的學生如何能在具備獨立判斷能力的大學生存?有太多的大學生,進了大學上了課後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轉系,彷彿進入別的科系就是自己的好歸宿,但是問題癥結點從來就不是選擇的問題,而是學生自己的問題。

為什麼學生選擇升學大學,而非投身職場?大學文憑對於許多學生和家長而言,是投身社會的一張車票,當你領到這張車票,你硬生生就是比藍領高上一階。多少家長希望兒女成龍成鳳,寧可苦著身子也不願苦了孩子,拚死拚活賺錢養家糊口還得籌募補習費。但是費盡千辛萬苦送孩子進了大學,真的就是讓他們拿到一張好車票嗎?答案是否定的,大學生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薪資都落在二萬六,而你知道學水電的技職工平均月薪能多少嗎?答案是四萬。為什麼數字會是這樣?這一切都簡單的供需問題。

台灣的高等教育幾乎是世界上最便宜的幾個國家之一,我們只要花費少少的金錢,就能夠得到高等教育,性價比之高可以說是頂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但是這同時也帶來了什麼狀況?以經濟學來解釋,過去台灣大學生稀少,能夠苦讀進大學的學生萬中可能選一,其中國立大學者更為稀有,因為名額的關係,篩選了許多學生,而這些大學生在職場上像鑽石一樣稀有的存在,自然其價值和競爭力就會強盛許多。反觀現在,大學生錄取率高達97%,幾乎有考有上,在職場上投入的人力超過需求量,最後價格就會被削價,成為現在社會上出現的低薪狀態。那為什麼技職工的薪資反而上揚,因為願意從事技職的學生少了,那麼市場需求不變的狀況下,從事技職行業的人就有更大的空間可以喊價。

好了,解釋完台灣現況,那麼這和讀不讀大學有什麼干係?過去家長們總認為送孩子進大學,可以坐辦公室賺大錢,不必吹風淋雨賺苦汗錢,但事實上現階段可以說已經逐漸翻轉過去的印象。而更可怕的是,現在的學生對於自己讀大學的理由,大部分相當迷茫。在美國為了讓新生(Freshman)能夠摸索自己未來的方向,通常進入大學是給予通識教育,讓學生自行選擇有興趣的課程,透過入門課程來決定未來的科系抉擇。而台灣卻相當弔詭,讓高中生一畢業就要決定自己未來四年的科系,大部分的時間學生根本沒有機會了解科系的學習內容,就賭著一把運氣,適合自己的開心就讀,不適合自己認賠殺出。這是大學教育裏頭最關鍵,也是最為人詬病的一個問題,就連買水果也都得試吃,怎麼攸關一個孩子發展的事情,卻能如此輕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