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靖宇觀點:兩次九合一選舉證明 藍綠都箍不住中間選民

2018-12-16 06:50

? 人氣

作者認為,透過2014、2018年九合一選後數據庫進行分析,中間選民成重點、民兩黨都有大幅度衰退,凸顯了民眾對兩黨的失望。(資料照,蘇仲泓攝)

作者認為,透過2014、2018年九合一選後數據庫進行分析,中間選民成重點、民兩黨都有大幅度衰退,凸顯了民眾對兩黨的失望。(資料照,蘇仲泓攝)

「數據政治」是政治透過通訊技術與社會運作相互滲透的一種活動。簡單來說「數據政治」更一種結合大數據所產生的資料與紀錄平台來進行的政治互動行為,比如說各種不同的選舉民調、社會議題民調等。但透過數據所傳達的資料是否正確又或者訊息的準確性、客觀性受到不同的民調平台而有所異,從而導致數據的真實度經常令人存疑。除此之外,通過政治活動後的大數據生產與紀錄方能保證數據的公正性、客觀性,同時也有利於研究者可以進行資料探勘(Data Mining)、文字探勘(Text Mining)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因此,隨著2018年底的九合一選舉結束,筆者試圖透過中選會所提供的2014、2018年兩次九合一選後數據庫進行分析,分別從中央到地方就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不含原住民)及鄉鎮市代表(不含原住民)四類得票來對國民黨、民進黨與無黨籍(筆者視無黨籍為中間選民)進行比較。其目的就是要釐清這次選舉究竟是「民進黨大敗?」還是「國民黨大勝?」

20181124-107年度九合一選舉投開票所畫面,高雄市長選舉公報。(甘岱民攝)
2九合一選舉投開票所畫面,高雄市長選舉公報。(甘岱民攝)

第一、縣市長得票分析。國民黨部分,2014年獲得5,830,106選票,2018年獲得6,102,876選票,選票增加了272,770選票,相對成長4.68 %;民進黨部分,2014年獲得4,990,677選票,2018年獲得4,897,730選票,選票減少了92,947選票,相對成長 -1.86 %;無黨籍部分,2014年獲得1,434,851選票,2018年獲得1,413,821選票,選票減少了21,030選票,相對成長 -1.47 %。筆者認為從兩次的對比來看並沒有太大的選票消長,相對地,如果把無黨籍選票分別配置給國、民兩黨時,確實有可能會造成極大的選票差距,也就是說2020年大選誰能拿到中間選民的信賴,誰就能獲勝。

第二、縣市議員得票分析。國民黨部分,2014年獲得4,488,789選票(386席次),2018年獲得5,001,157選票(394席次),選票增加了512,770選票,相對成長11.41 %(+8席次);民進黨部分,2014年獲得4,515,532選票(291席次),2018年獲得3,844,245選票(238席次),選票減少了671,287選票,相對成長 -14.87 %(-53席次);無黨籍部分,2014年獲得2,442,281選票(203席次),2018年獲得2,632,480選票(234席次),選票增加了190,199選票,相對成長 7.79 %(+31席次)。從上述之資料可以明顯的看到民進黨的席次大幅下降,而國民黨卻沒有大幅上升,反到是無黨籍市議員席次大增。由此可以推論,人民對民進黨的教訓意味較為濃厚,對國民黨並沒有特別的支持。

第三、鄉鎮市長得票分析。國民黨部分,2014年獲得1,136,845選票,2018年獲得1,116,884選票,選票減少了19,961選票,相對成長 -1.76 %;民進黨部分,2014年獲得1,081,083選票,2018年獲得901,226選票,選票減少了179,857選票,相對成長 -16.64 %;無黨籍部分,2014年獲得1,157,678選票,2018年獲得1,306,488選票,選票增加了148,810選票,相對成長 12.85 %。筆者認為在鄉鎮市長地方選舉中,不難看出國民黨與民進黨誰都沒有得到好處,而大量的民進黨選票均轉向對無黨籍的支持,在某種程度上,完整表現出教訓民進黨的態勢。

第四、鄉鎮市代表得票分析。2014年獲得756,778選票,2018年獲得622,426選票,選票減少了134,352選票,相對成長 -17.75 %;民進黨部分,2014年獲得429,310選票,2018年獲得350,775選票,選票減少了78,535選票,相對成長 -18.29 %;無黨籍部分,2014年獲得2,171,479選票,2018年獲得2,341,821選票,選票增加了170,342選票,相對成長 7.84 %。筆者認為最接近民意地方鄉鎮市代表選舉中,可以明顯的看到的一個現象是國民兩黨都有大幅度衰退,凸顯了民眾對兩黨的失望。

茲就上述四類選舉數據的相關資料顯示,當前台灣的政治傾向並不是完全的認同國民黨,所以才會開始有著大量的無黨籍公職人員開始萌芽,而這股力量也有人稱之為「白黨」抑或我們稱之為「白色力量」。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2014年台灣的可投票人數有18,511,356,到了2018年有19,102,502,但實際上參與投票人數2014年有12,261,784(66.24%),2018年有12,507,779(65.48%),投票人數雖增加591,146,但實際上卻短少了345,151人,每況愈下,值得讓朝野政黨好好去思考的一個問題。

反核食公投通過,嚴重影響台日關係。(郭晉瑋攝)
反核食公投通過,影響台日關係。(郭晉瑋攝)

其次,台灣的投票綁公投問題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筆者訪問了一些週邊的各行各業的朋友們尤其是在夜市的生意人,他們給我的答案就是「排隊太久了」、「還要做生意,不想投票」等,凸顯出公投問題是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大問題。加之當前台灣的經濟蕭條,人民無感於政府的作為,過去那些所謂忠黨之士早已紛紛加入「中間選民」陣營。

綜上述,筆者長期研究台灣的政黨政治與選舉制度,經觀察「中間選民」存在一股「沉默的螺旋」力量,這股力量可影響選舉的勝敗結果。至於什麼是「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是一個橫跨政治與大眾傳播的理論。也就是說中間選民會假設己的意見是少數的又或者對於台灣的政黨政治是反感的。換句話說,中間選民的力量是龐大的、不易對單一政黨產生認同感。因此,面對2020年的立法委員大選及總統大選的即將來臨,哪一個政黨能夠得到中間選民的信賴,誰就能贏得大選。

*作者為南開大學管理學博士、現任南開大學台灣校友總會兩岸教育交流中心執行長及中華國際菁英學會-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靖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