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得觀點:氣候公約的危機再現——是黎明前的黑暗還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2018-12-13 07:00

? 人氣

德國總理梅克爾和法國總統馬克宏在一戰時德國與協約國簽署停戰協定的法國東北部城市康邊進行一連串的活動。(美聯社)
「接續美國川普政權的走向孤立,馬克宏已成為在梅克爾即將卸任後,歐洲唯一的全球化以及多邊主義的支持者。」(資料照,美聯社)

從CNN和金融時報的提醒來看,氣候公約的發展,已不再是單純南北對抗的資金以及綠色金融和財務機制問題,更不會再單是說服產業轉型的訴求。以此次馬克宏推動政策所面臨的挫折為例,雖然法國政府很正確的觀察到,長期以來溫室氣體排放難以下降的主因,仍係資本市場及自由市場機制所致,若要改變市場上對於溫室氣體產製商品的需求,由政府採取行動,以及針對公司的市場決策下手,是最有效率的做法。但受影響的弱勢族群,卻能以行動影響看似理性的決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馬克宏代表個是氣候公約主流意見:解決綠色金融與商業模式問題

而為了延續法國在巴黎協定上的成就,馬克宏其實做了很多有系統的努力,例如在前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召開的「單一星球高峰會議」(One Planet Summit)中強調金融哲學(philosophy of finance)理念的轉變,也就是必須藉助氣候金融合夥(climate finance partnership)在全球商業模式運作上的核心地位,來推動減碳,而這也正是前述在開幕時,民間金融機構共同承諾高達2.4兆資金投入的由來。

馬克洪並針對法國將在2019年擔綱的G7高峰會,指表示應納入以企業領袖為主體的「單一星球俱樂部」(One Planet Club),來挽救海洋及生物多樣性的佚失。但隨示威抗議的升溫,馬克宏引領企業資本進入全球氣候變遷治理架構的期待幻滅了。

法國「黃背心」示威,法國總統馬克宏譴責暴力衝突(AP)
「隨示威抗議的升溫,馬克宏引領企業資本進入全球氣候變遷治理架構的期待幻滅了。」(資料照,美聯社)

弱勢族群的在地社會正義籲求正在撼動國際政治的多邊博弈

CNN以很精準的用語描繪出了全球減碳將面臨的困境;「一切無關民主,而是全球的弱勢勞動者(working poor)的態度」;他們不具有參與董事會或股票市場的一席之地,也對於雅馬遜公司的碳排放計畫或特斯拉的電動卡車之發展,沒有什麼影響力,簡單的說,他們無從關心起這些事。所以企業與資本市場的轉變是不夠的。[7]

是以,雖說一旦政府失靈(如前述沙、美、俄及科威特的罔顧化石燃料威脅),即使有像前述這些民間金融機構的投入,沒有官方政策法規的支持,其成效仍相對有限;可是法國的黃背心事件卻也告訴世人,即便一個政府願意展示其強力的企圖心,社會正義的問題與民主的價值,卻仍然會與氣候行動的道德、跨世代正義訴求形成強烈的拉鋸;或許這才是氣候公約的下一步必須面對的最大隱憂吧!?

當氣候公約被期待的基礎被動搖了,台灣該如何看待自己的氣候政策

綜上,這些殘酷的事實告訴我們,此次氣候公約締約方大會開幕時所強調的科學說服、資本主義與商業模式轉型,都已不再是重點,而在多邊主義岌岌可危的同時,不能参與决策、分享轉型成果的庶民,他們用行動捍衛餐桌所帶動的社會正義問題,才真正是我們必須嚴肅面對的新挑戰。是的,黃背心事件的經驗若與台灣新近面對的舊卡車除役爭議,以及大選和公投的紛紛擾擾相對照,似乎也提醒了台灣後續推動氣候政策過程,應更佳貼近在地社會正義的必要與迫切性。畢竟,即便是擁有如此長久民主傳統的法國,於IPCC再三示警而全球天災地變也已成為常態之際,而國際社會也極力爭取到企業與金融業的支持下,都沒辦法順利推動減碳的核心措施—碳定價了,台灣勢必要在後續連結巴黎協定的努力過程,更審慎的將社會正義納入決策體制;一如CNN警告各國者,我們「必須注意法國黃背心事件的潛藏危機,以及隱藏在各個國家內部的憤怒群眾,這些都比和企業家對談容易多了。」[8]這或許正是氣候公約在邁入巴黎協定新紀元最值得台灣主政者審慎以對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