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橘子創意百科》選摘(3):關於恐怖主義,我想說的是……

2015-11-02 04:30

? 人氣

對恐怖攻擊,作者提出特別的見解。圖為日前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發生大爆炸。(美聯社)

對恐怖攻擊,作者提出特別的見解。圖為日前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發生大爆炸。(美聯社)

我們的部落格文章刊在《紐約時報》網站的第一天,就招來無數負評。上次有這麼多人寫信罵我們,是大概在十年前我們探討墮胎與犯罪率之間的關聯時。這次寫電子郵件給我的人,無法決定我究竟是白痴,還是賣國賊,或者兩者都是。請讓我重新表達一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那些罵我的留言,有很多則都令我納悶,不解一般美國人究竟認為恐怖分子每天都在做什麼。我想,恐怖分子每天都在想該如何展開恐怖攻擊,你得把他們當成毫無腦子的笨蛋,才會認為在華盛頓特區發生槍擊事件後,他們沒想過或許找狙擊手來製造騷動是個不錯的點子。

重點是:恐怖分子可以採取無數種簡單到不行的策略。距離美國上次發生重大恐怖攻擊事件,已經有六年的時間,這表示恐怖分子要不是無力發動攻擊,就是他們的真正目標並非製造恐懼。還有另一個原因,則與執法機關與政府的防治手段有關,我後頭再做解釋。

罵我的那些電子郵件,有很多都要求我寫文章解釋如何阻止恐怖分子,但答案明顯到令人不舒服:如果恐怖分子想用低階、低科技的方式製造恐懼,那將會讓我們防不勝防。

伊拉克目前的情形就是那樣,以色列就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從前要求獨立的愛爾蘭共和軍(Irish Republican Army, IRA)也是類似的情形。

所以,我們能做什麼?美國和英國、以色列一樣,如果面臨這種局面,只能想辦法與恐怖分子共處。如果從人命傷亡的角度來看,相較於車禍、心臟病、殺人與自殺,低階的恐怖主義實際上造成的傷害相對還比較少,是我們的恐懼造成真正的損失。

就像通貨膨脹失控國的人民很快就學會與通膨共處,恐怖主義也是一樣。在以色列搭公車時死於恐怖攻擊的風險很低,根據經濟學家蓋瑞‧貝克(Gary Becker)與尤納‧魯賓斯坦(Yona Rubinstein)的研究,經常在以色列搭公車的人不太在乎炸彈威脅,而且在以色列當公車司機,薪水並沒有比較高。

日子還是要繼續過下去,但我認為我們還能做幾件事。如果恐怖威脅來自國外,我們可以進行嚴格的安檢,不讓危險人物入境,這是明顯的答案。或許比較不明顯的答案是,在潛在的危險人物入境後,我們可以密切追蹤他們,例如若是有人持學生簽證入境,卻沒有到學校註冊,就值得進一步調查。

另一個選項是用英國用過的方法:到處裝監視器。不過,美國人不喜歡這樣,所以這個點子大概行不通,而且我也懷疑這種錢花得值不值得。但是,從英國最近發生的恐怖攻擊事件來看,裝監視器的用處是至少在事件發生後,可以指認嫌疑犯。

我在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同事羅伯特‧佩普(Robert Pape)做過研究,最能夠預測恐怖行動的指標是「占據他人土地」。由此來看,美國駐軍伊拉克大概無益於減少恐怖主義,雖然駐軍可能有其他目的。

無論如何,我覺得美國目前的恐怖主義情勢,有兩種解讀方式。

第一種解讀:恐怖分子目前並未在美國製造重大傷亡,主要原因是政府的反恐行動成功了。

另一種解讀則是:恐怖主義的風險其實沒那麼高,我們耗費過多的力氣反恐,至少表面上看起來在反恐。對政府官員來說,必須「看起來」積極反恐的壓力,大過實際上要終結恐怖主義的壓力。要是有人扛著火箭筒射下飛機,那不是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局長的責任,但要是牙膏爆炸讓飛機墜毀,那他的麻煩可就大了!所以,我們在牙膏上花了很多心力,雖然牙膏大概不是什麼重大威脅。

同樣的道理,要是真的發生恐怖攻擊,中情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CIA)探員不會有麻煩,但如果他們沒有事先提出詳盡的書面報告,警告可能發生攻擊事件,他們的麻煩可就大了!而且應該要有人追蹤他們提出的警告,但沒人追蹤,因為報告堆積如山。

我猜想,比較可能的答案是第二種解讀:其實恐怖主義的威脅沒那麼大。這是樂觀看待世界的一種想法,但大概會讓我變成一個白痴或一個賣國賊,或是白痴賣國賊。

*本文選自大塊文化出版《蘋果橘子創意百科》一書;作者李維特和杜伯納在10年前合寫了《蘋果橘子經濟學》,他們原本以為不會有人想看這本書,結果卻在全球掀起一陣旋風,更促成《蘋果橘子思考術》等後續著作的出版。從那時起,兩位作者便成立一個部落格網站,用兩人招牌式的幽默怪誕寫作手法,從經濟學的角度探討日常生活中的各項事物。本書慶祝「蘋果橘子」系列著作抵達10年的里程碑,從超過8,000篇部落文中精挑細選、重新編輯成一系列有主題性的文章,提出131個顛覆傳統的創意思維。

蘋果橘子創意百科書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