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不存在的頭銜:財經專家

2015-09-04 06:30

? 人氣

行政院與工商團體有許多「財經專家」─現在不知這樣講是褒還是貶了。圖為行政院長毛各國與工商團體座談。(資料照片,葉瑜娟攝)

行政院與工商團體有許多「財經專家」─現在不知這樣講是褒還是貶了。圖為行政院長毛各國與工商團體座談。(資料照片,葉瑜娟攝)

唸高一的時候,我參加了生平第一次的聯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遊覽車「哧」的一聲關上車門,女校那邊的負責人就抓起了麥克風,開始依次詢問每個人對於戀愛的看法。隨著各個答案而迸出的笑聲、歡呼聲、揶揄聲和掌聲,再再刺激著想像力無限膨脹的少男少女們,遊覽車開上國道時,氣氛已經達到沸點。

然後輪到了我,主持人問了一個新的問題:「楊同學,你覺得男女之間存不存在純友誼?」

「那要看妳對於『純友誼』的定義是啥?」我不加思索地反問到。然後在接下來兩分鐘的定義辯論中,前面花了三十分鐘炒熱的氣氛迅速被降到了冰點,眼看不對勁的主持人只好打著哈哈、直接跳到下一個同學。

回想起來,那次聯誼最終連一個電話號碼都沒要到,可能從我在車上一開口回答那個問題時就註定了——畢竟是連【我的少女時代】之類的電影都沒興趣編進去的橋段。

一轉眼二十載以過,我那對於定義的病態執著卻變本加厲,尤其在使用中文這個極度含糊的語言對話時,我的神經總是一再被一些浮濫使用或者完全錯置的常用詞語挑起。

其中一個讓我很感冒的是「財經專家」這四個字。

這個詞在媒體和日常對話中使用之廣,彷彿大家對其代表的意義都有共識,而且這樣的「專家」是確切存在的——有時候甚至會出來選市長。

但如果仔細分析「財經」這個詞語,立刻就會出現許多矛盾——因為「財務」和「經濟」根本是完全不同的兩門專業,不管在學術研究或者在實務操作上,都是不同背景的人在執行。

「財務」一般指的是公司或組織的資產、負債、損益和現金流的管理,以專業來說其實是與「會計」一體兩面。當我們說一個人從事財務工作時,指的是他在會計的架構下,以各種工具追蹤紀錄一個公司或組織的開支和收入,定期提供完整連結好的損益表、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並進一步協助訂定未來的預算,以推估公司短期、中期和長期的外部資金需求。

反過來說,「經濟」觀察和描述的是一個總體的動態現象。不管是總體經濟學中所研究的勞動力、人口紅利、國際貿易、貨幣供給等知名主題,或者個體經濟學中所研究的競爭、供需定價乃至於賽局理論,其分析的都不是會計所針對的那些封閉而明確的個別數字,而是各種動態而不確定的量測的總和。

就像不會有會計師自稱是經濟專家,經濟學家也會忙不迭地說他們對於會計準則只有膚淺的理解。這兩種專業的人也許會在大學同學會上互敬一杯,但要合而為一不只不太可能,也根本就沒有這個必要。

那或許使用「財經專家」一詞的媒體或大眾,想指稱的其實是發音相近的「財金專家」也說不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