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區塊鏈金融資本主義與DIY自由市場

2018-11-16 05:50

? 人氣

第二種模式,其實就是用區塊鏈技術進行資產證券化,然後再利用交易平台開盤買賣。資產證券化是華爾街的核心職能,凡是有可能產生商業賣點的東西,舉凡礦山、電廠、車貸、卡債、房地產,古董名畫、智慧財產權,都能成為製造高收益的金融(香腸)工廠的原料。用區塊鏈技術來發行資產支持擔保的證券,本質上並非根本創新,而更像是幣鏈圈與傳統金融圈爭奪市佔率。以房地產為例,假設有一檔商用不動產信託基金,因為其所擁有的資產規模並未大到符合某些傳統證券交易所的上市標準,但仍然有投資價值,透過以太坊區塊鏈將其基金受益憑證轉成可交易的虛擬通證,降低投資門檻,法理上、技術上並無困難。推而廣之,宣稱有法幣十足擔保的穩定幣、黃金token、源鉑投資的瑞士新創TEND的區塊鏈共享經濟平台(將遊艇、超跑、賽馬、酒莊、名畫、慈善捐款轉成虛擬通證),都算是資產證券化。這類業務傳統金融機構之所以不做,往往是認為這些都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不願意賺辛苦(當舖)錢的心態,恰好給了互聯網邊陲精英可趁之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競爭關鍵是交易市場的結構。資本市場的設計,大略可粗分為兩種:競價撮合的集中式交易,盤商報價的分散式交易。前者是一般人認知中的股票期貨市場,有交易所集中報價與清算,成交行情與金額數據公開,市場參與者包含散戶及機構法人,政府監管的幅度較高;後者例如債券交易商、古董商、二手車商、房地產仲介之間的交易網絡,買賣家需要透過私下詢價與談判斡旋方有機會成交,政府監管的幅度較低。兩種市場結構都有資訊不對稱的問題,也有被資本大鱷操控炒作的風險。

目前全球主要的虛擬資產交易所都自稱是交易所,實際上並非像期貨交易所般是所有賣賣方的中央交易清算對手方(central clearing counterparty),經營態樣更接近自己開盤、受低度監管、資本適足率不明確的券商。這些看起來像是集中市場的撮合平台,其實是華爾街所謂的「黑池」(dark pool)。若經營得當,黑池不一定很「黑」,可以發揮相當程度的價格發現功能,亦能補傳統資本市場之不足。只要融資成本市場願意買單,不論是集中式還是分散式交易,都是商品分銷、風險定價的渠道。渠道多元化,是市場力量的具體表現。至於這些黑池若成長到太大、太深,成為可能造成系統性風險的影子銀行,則是另一問題。另一方面,影子銀行體系中的金融槓桿,與市場底層走不走區塊鏈架構毫無關係。用區塊鏈技術及思維來數位化、智能化運營金融服務平台,其發展性可能更勝過傳統金融體系。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