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區塊鏈金融資本主義與DIY自由市場

2018-11-16 05:50

? 人氣

以臉書為例,人類用戶透過臉書平台進行社交、閱聽新聞與娛樂訊息,是「消費」,但也是獲得心靈上滿足的「收入」,用戶在臉書上流連忘返所產生的各種虛擬空間中的軌跡,給了臉書用以賺取廣告收入的場景與機會,也讓臉書股票能在資本市場得到相對高的估值。若把臉書想成一種需要用戶參與方能持續的遊戲,理論上應該用戶最大。但在社交媒體這個經營態樣中,用戶其實是臉書向廣告主販賣的「產品」,也是用以提煉大數據進行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原料」,用戶透過臉書得到的「服務」究竟價值幾何,一直不透明。用戶所得到的心靈滿足,甚至還是一種上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實上,用戶大數據的二手交易市場一直存在,但這與一般用戶通常沒關係,就算想參與也不得其門而入。臉書投資自有平台或收購有威脅性的新興平台(例如WhatsApp、Instagram)來獲取與留住用戶,相關研發成本與收購現金是花掉了,但用戶並未從參與臉書得到金錢利益,除非在臉書上市後買FB股票。當然,獲利遠低於在臉書草創期就下注賭未來的新創投資人。

在互聯網發展的1.0階段,互聯網巨頭利用「協定」與「應用」的價值高度不對稱所建立的市場地位,是一種巨大的財富、權力與競爭優勢的「中心化」(centralization)過程。臉書其實就是一個管理上高度中央集權的「非國家行為體」(non-state actor),尋求持續擴大其壟斷性商業利益,且顯然不是以議會民主憲政的邏輯在運營。以歐盟為首的各類針對臉書、谷歌等企業的裁罰以及隱私保護的立法,正是在反壟斷大氣候下的具體作為。

過去二十年中,互聯網上市企業的股票所以能享有高估值,除了其高科技無形資產中隱含的各種成長預期之外,亦有相當程度是來自於投資人願意相信,互聯網巨頭的市場宰制力,在贏家通吃的競爭環境中,只會大者恆大、強者更強。互聯網行業快速迭代、破舊立新的競爭邏輯之所以「唯快不破」,是因為巨頭們在還很弱小時選擇性忽略既有規則,或精明地在夾縫中求生,或是很早就清醒認識到「朝中無人莫創業」的冷酷現實,等野蠻生長到夠大,大到不能倒,再進一步透過各種商業與政治過程改變規則,合理化、正當化己身存在。曾幾何時,這是全球互聯網產業的致勝方程式,也部分形塑了投資人評價互聯網企業的標準。

臉書、谷歌、騰訊、阿里、特斯拉等巨頭近期的股價表現與高層動態顯示了,市場已開始認真質疑與檢驗這個曾被投資人堅信的假設。由開源社群、消費者保護主義分子、對跨國企業疑懼的政客所推動的一場整改全球互聯網產業的運動, 是一種關於「權利」與「義務」的「再平衡」(rebalancing),乃是大勢所趨。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