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接收台灣與台灣光復,哪一種比較洗腦?

2018-10-25 06:00

? 人氣

所以在對日抗戰前,台灣人在大陸已被視為「日諜」,遭「怨而恨之」,抗戰開打後,台灣人更被視為日敵,住在內地的台人處於「寧可錯殺百人,不輕放一人」的仇日氛圍裡,隨時有生命危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雖然甘為日本人犬馬而在大陸為惡的台灣人是少數,但一粒老鼠屎足壞一鍋粥,兩岸長久分隔,又遭日本人刻意離間,內地人想像中的台人是什麼形象,也就不難理解。這就是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時的背景,也是光復表象下的危險暗流。

在種種歷史因素下,國民政府收復台灣後,不信任本地台人是很自然的,所以情報特務系統的人先抵台了。國民黨的特務,首要任務當然是來查島內共產黨動態,次而則是廣泛搜集皇民化後的台灣社會真實樣貌。就算台灣不是回歸中國,而是被盟軍軍事佔領或國際共管,遭皇民化後的台人也一樣會被嚴加防範,初期絕對是「軍政時期」,這在許多美方的文獻裡都有相關史實可查。

你眼中的我很不堪,我眼中的你也不是好貨,最後擦槍走火釀成二二八事件,真要論誰的雙手沾滿血腥,台灣人一樣也經不起追究。

陳澄波與其畫作《嘉義街外》。(維基百科)
二二八事件造成無數台灣菁英無辜受害,但作者強調,真要論誰的雙手沾滿血腥,台人一樣經不起追究!圖為陳澄波及其畫作《嘉義街外》。(資料照,維基百科)

在1945年以前的大陸,台灣光復的議題是遲至1940年才有零星的輿論述及,1942年由內地台灣人組成的「台灣革命同盟會」組織性地發出「抗日復台」的呼聲,同年透過戰時首都重慶興盛的報業力量,匯聚大量的復台言論,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大陸民眾對收復台灣的問題從無感,冷感轉趨矚目,積極,最重大的轉折點,是1941年12月英,美,中三國正式向日本宣戰。

正式宣戰的意義在於,中國終可宣佈馬關條約無效,矢言收復甲午戰爭前的失土,目的就是光復台灣。故而,1942年開始,重慶流傳大量的台灣問題分析,與激情的復台呼聲,其中大部分都是內地台灣人發起的輿論。這些內地台灣人長期處於「既不容於敵人(日本),又不容於祖國」的艱困處境,也是直到中國正式對日宣戰,才有了大聲疾呼光復台灣的底氣。

內地台灣人為了復台,復省而到處奔走,類似活動在1943年開羅宣言發布台灣,澎湖應歸還中華民國的結論後,達到高峰。這些台灣人因長期在內地響應革命而較獲國民政府信任,台灣回歸後成為治台政府的成員,本土台灣人則對他們享有特權而眼紅,稱之為「半山仔」(半唐山的本省人)。他們是李友邦,連震東,黃朝琴,陳守山,謝東閔,吳三連,陳金水,丘念台等人。

光復前,「半山」是既不容於敵人,又不容於祖國,誰知光復後,又不容於故鄉。那麼,半山又是怎麼看台灣的呢?

本省人對國民黨最痛恨之處莫過於「日產」問題。回歸後,台灣人當然期盼以前被日本人剝奪的資產能物歸原主,但卻被國民黨接收高官們私吞,自肥,運到大陸。這些統稱為「日產」的土地與資產,即便接收台灣的是美國,按照盟國對日索償原則,一律沒收,台灣人能否索還要看造化。但台灣是「回歸中國」,問題就比較複雜。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雁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