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子談判大限將至 協議仍在未定之天

2015-06-29 19:02

? 人氣

伊朗核子問題談判各方代表齊聚維也納(美聯社)

伊朗核子問題談判各方代表齊聚維也納(美聯社)

伊朗核子問題談判將於30日到達最後期限。儘管斡旋極為艱難並可能再度延期,各方仍然希望達成全面協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如果談判的主要對手,伊朗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放下歷史恩怨,不建立起足夠的政治互信,不僅談判難以推進,即使達成了某種協議,也不可能徹底解決問題,於雙方利益、地區穩定和世界和平無益。

全面協議 不可逆轉?

伊核談判歷時12年,步履艱難、進展緩慢。今年4月在瑞士洛桑達成框架性方案後,伊核談判算是走上正軌。儘管依舊艱難,但和平磋商達成全面協議的大勢已不可逆轉。

如今。雖然美伊兩國國內仍有著十分強烈的針對對方的指責和猜忌,但兩國政府代表仍然如期磋商。這既是強烈的政治意願所致,也是各方政治經濟現實所迫。

伊朗著名的Saint Mohammad Helal Ibn Ali聖殿
伊朗著名的Saint Mohammad Helal Ibn Ali聖殿(美聯社)

儘早就伊核問題達成全面協議,有助伊朗重新融入國際社會,改變國內經濟現狀,符合伊朗人民的福祉。長年的制裁嚴重地限制了伊朗的經濟發展,國內生產毛額(GDP)在2012年和2013年連續兩年負成長。

伊朗經濟學家估計,制裁一旦取消,伊朗國內生產毛額至少能夠成長一個百分點,隨之創造的就業和發展機會更是不可低估。

伊朗經濟等待起飛

為遏制伊朗,美國數十年出錢出兵,造成中東局勢動盪不安,地區危機此起彼伏。就伊核問題達成全面協議,可讓伊朗重返國際社會,有利於穩定地區局勢;而繼續孤立伊朗則可能將其逼入絕境,中東局勢更將一發不可收拾。

伊朗與西方數十年的敵對歷史證明,無論是互相指責,還是堅持單贏思維,都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路。相反,以互利互惠的共同利益為基礎,逐步構築政治上的相互信任,才是解決問題的長遠之道。

如何解除制裁?如何查核?

伊核談判4月在洛桑實現破冰進展,確定了伊朗減少核活動尤其是濃縮鈾生產,以換取取消經濟制裁的框架性方案,最後分歧集中於取消制裁的時間、履行協議監督機制等方面。

美國聲稱,伊朗同意在15年內不再興建新的鈾濃縮設施,其5060部濃縮鈾離心機繼續運轉,其餘約14000部將被凍結10年。

但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卻於23日表示,只接受核能力部分受限制,核設施被凍結10年或15年「不可接受」。

伊朗希望,一旦簽署全面協議,美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必須「在同一天解除所有對伊經濟和金融制裁」;而美國等國卻堅持,必須在確認伊朗履行協議的基礎上,逐步分批解除制裁。

監督伊朗履行協議的機制之一,是讓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其軍事設施和其他機構「非常規查核」,伊朗對此堅決反對。

美伊數十年歷史恩怨難了

關於離心機、燃料棒和監督機制等細節的爭執令談判進展艱難,但真正的分歧卻隱藏於西方與伊朗漫長的衝突歷史中。

伊朗石油儲量豐富,戰略位置重要,自20世紀以來一直是西方國家爭相染指的對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更是不間斷地將自身政治意願強加於伊朗。為阻止伊朗石油國有化,美英情報機構聯手顛覆了德黑蘭的民選政府,美國扶持巴勒維國王的獨裁統治,直到1979年伊朗革命將其推翻。

伊朗人質事件最終導致美伊兩國斷絕外交關係,美國開始全面打壓伊朗。1980年代兩伊戰爭中,美國站在伊拉克一邊,為薩達姆政權提供武器裝備。同時以各種藉口對伊實施政治打壓、經濟封鎖,並指責伊朗輸出恐怖主義。

美伊恩怨是伊核問題的癥結所在。不消除這道歷史陰影,就無從徹底解決伊核問題。伊核談判或許有結束的一天,有關各方也許能夠達成某種協議,但如果沒有足夠的政治互信,伊朗與西方國家之間的關係就無法理順,伊核問題也就難言真正獲得解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