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台灣,以及「國家」出現前的紛雜文本:《國族音影》選摘

2018-10-26 05:10

? 人氣

呂訴上與其著作《台灣電影戲劇史》
呂訴上與其著作《台灣電影戲劇史》

杜雲之的兩版電影史,有關台灣殖民時期的史料引用都一樣,只有口吻不同。較早的版本強調台灣是中國一部分,日本統治者只是把電影用作「奴化」工具,描繪台灣人/中國人一同心悅誠服地順從於日本政權之下,因此當時在台灣製作的電影「汙辱了中國人」。 後來的版本則軟化對日本統治政權的敘述與修辭,強調上海電影進口對台灣電影史的開端與後續發展有關鍵影響。 無庸置疑,身為受國民黨政府官方認可的歷史學家,杜雲之必須支持當時政府的意識型態觀點,認為日治時期的台灣處於劣勢、不受重視,甚至偏離正軌。然而,兩版本在口吻上的微妙差異,正顯示出電影歷史書寫的移轉,更反映了政治氣候出現更廣泛的遞變。直到國民黨撤離中國的四十多年後,隨著1987年解除戒嚴,台灣終於在自己的電影史中被視為是一個實體,擁有了自己的歷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樣因政治介入而造成歷史書寫改變的表現,在九○年代初期歷史學家的新一波研究中有了意外的轉折。這時距杜雲之著作的再版(1988年)不過隔了幾年的時間,有些學者開始回溯台灣電影史,重新進入殖民史庫,對台灣電影史本身賦予更重大的意義。藉由這樣的研究方式,較近期的電影研究試圖用不同角度書寫台灣的歷史;一方面,台灣電影史不再隸屬於中國電影史之下,另一方面,可以秉持堅定的去殖民化信念,進一步檢視日本殖民的歷史。換句話說,殖民台灣不再僅只是國族歷史的汙點;殖民歷史就是台灣的歷史。 留待解釋的是(中華)「民族」與「台灣」這兩個似乎互不相容的類別之間所存在的拉鋸。這樣的拉鋸持續形塑著台灣電影,也被台灣電影所形塑。

20181015-《國族音影:書寫台灣.電影史》書封。(聯經出版)
國族音影:書寫台灣.電影史》書封。(聯經出版)

*作者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修辭學和電影學博士,從2004年起開始發表一系列有關1930年代上海電影、紀錄片和同志運動等主題的文章。現為杜克大學華語文化研究副教授,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國族音影:書寫台灣.電影史》(聯經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