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日前公布2025年度總預算草案,軍人薪資調整火速拍板,令人驚嘆其效率。然而,對於早在2024年即已定案的公務人員與教育人員薪資調整,至今仍困於一場「等待追加預算」的行政迷霧之中。政府一方面表示支持基層辛勞,另一方面卻讓政策遲滯不前,誠意令人質疑。
令人困惑的是,執政黨將調薪無法實施歸咎於立法院刪減「業務費」,並以此為由,宣稱導致約用人員無法編列經費。但事實上,無論是正式任用的公務人員、教師,或是約聘僱人員、代理教師與職工,其薪資均屬「人事費」,與「業務費」完全無涉。硬將兩者綁在一起處理,無疑是將預算技術操作與政治責任混為一談,不但誤導視聽,更拖累整體行政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約聘僱人員與代理教師的勞保加保級距,越早調整越有利。這些人力明明可以獨立處理,卻被刻意拖延,彷彿整體薪資調整案非要綁成一包,才能有「合理拖延」的空間。這不是協調,而是懶政。
而在這波行政空轉中,受害的不只是在職人員,退休審定作業也陷入混亂。教育部門與銓敘部皆苦於等待政策明朗。若在調薪拍板前核定退休案件,未來一旦薪資確定調整,案件又得重新審查。如今基層最怕的,不是計算困難,而是「退休案趕不上薪調」。動輒五百件以上的案件量,橫跨中央與地方,行政機關壓力山大,根本不是「喊一聲」就能結案的魔法世界,而是血淋淋的行政實務。
事實上,人事費並未被刪減,問題出在中央遲遲不願做出明確決策。若誠意如此不足,不如直接宣布「業務費被砍,人事費也共體時艱,大家今年不加薪了」,至少還算誠實。反之,繼續讓技術問題背鍋,只會使基層公教人員對制度失望,更動搖行政效能與公務信任基礎。
政府若真有決心改革與照顧基層,請先從不再拿「業務費」當擋箭牌開始。該調薪的就調薪,該處理的就處理,不要再讓公教人員成為預算與政治角力下的犧牲品。
*作者為基層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