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的機遇─共和國的悲劇:《跨國交織下的帝國命運》選摘(2)

2024-03-22 05:10

? 人氣

今天回顧辛亥革命的歷史,可以知道革命並不是發生在北京的革除天子之命,而是發生在湖北武昌的一場新軍的軍事政變,很關鍵的是來自各省諮議局和地方督撫的通電贊同。雖有流血,但比起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場改朝換代的叛亂革命,多少平民死於當權者或叛亂者的任何一方,所付出的人命代價和政治成本相對少很多。學者普遍同意辛亥革命之一舉成功,無甚流血之慘禍者,實大半由各省議員根據議政機關,始能號召大義,抵抗清廷。而各省議員之能決心合作,又大半由於諮議局之領袖曾受清廷驅逐請願代表之恥辱,及經憲友會私謀地方革命之激動所致。辛亥革命雖為革命派直接促成,但是立憲派不僅為之布局,諮議局人士更扮演收拾混亂殘局的主要力量。立憲派與革命黨雖各不相容,結果在推倒清廷的最後一擊,卻是殊途同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環顧近代世界的形成,在不同國家都有重要的政治革命,革命通常帶有全面推翻現狀的本質性意義,並對一國或世界帶來重大的改變或政治遺產。像美國獨立革命建立世界第一個民主共和、法國大革命為推倒歐洲封建王朝之先聲、一九一七年俄國大革命以推翻沙皇帝制建立世界第一個共產主義政權。辛亥革命的政治遺產究竟有何大?它是不是一個徹底的革命?儘管學者有不同的見解,但至少毫無疑問它在政體上終結了清帝國的皇權統治,雖然溥儀皇帝還保留著小小的祡禁城,受到民國共和政府的禮遇,直到一九二四年才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體,史無前例地將二千多年的帝制掃進歷史廢墟,中國才得以推動到民主共和時期。

民主革命不僅是政治制度的革命,更要從根本上破除帝王思想。比較美國獨立革命史上的華盛頓,一樣享有「偉大、偉大、真偉大」的國父地位,他的墳墓就座落於生前居住的維農山莊(Mount Vernon),華盛頓夫人則安葬其旁,兩人棺槨平實無華地並置於一小屋中,供後人憑弔。而南京中山陵的設計形式,卻是讓一代革命之父安放於如同帝王寢宮般的建築中。一九二五年病逝的孫中山和一七九九年去世的華盛頓都是理想型的革命家,但其身後之事卻反映出,在民主思想實踐的路程上,共和之初的中國人並沒有擺脫深層牢固的帝王思想之幽靈。在這過渡期間,有很多關乎國家現代化的根本性議題,如民主的實踐內涵和文明化進程等,迄今都未能實踐。

《跨國交織下的帝國命運》書立。(聯經出版提供)
《跨國交織下的帝國命運》書立。(聯經出版提供)

*作者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本文選自作者新著《跨國交織下的帝國命運:近代史》(聯經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