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獨聖經─開啟宗教改革的驚天一呼:《失落的聖典》選摘

2024-03-18 05:10

? 人氣

商業經濟從十四世紀起已在北歐發展,此時正影響人們思索和經驗世界的方式。不同領域同時出現許多發明與革新,雖然它們此時看似無關緊要,但日積月累的效果將改寫歷史。推動這些創新的是一種務實、理性的心態,將日益反蝕傳統的神話精神。人們開始製作羅盤、望遠鏡、放大鏡等精確工具,用以繪製精準的地圖和海圖,在改善航海技術的同時,也揭露至今從未見識的天地。荷蘭顯微鏡學家安東尼.范.雷文霍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對細菌、精蟲及其他微生物的觀察,引發對於繁殖和衰退、生與死的新探問。到了一六○○年,新發明增加的速度已讓進步勢不可逆。資本主義將使西方無限複製它的資源,甩脫農業經濟的侷限。這個過程最終造成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社會、政治、經濟與知識變革將環環相扣,彼此互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動搖根本卻難以察覺的變化是令人迷惘的。人們看不到社會走向何方,卻以凌亂而擾人的方式感覺到緩慢的改變。對一部分人來說,支持西方基督徒超過一千年的信仰和儀式與新世界格格不入。另一方面,也許因為十五世紀的歐洲比前幾個世紀更篤信宗教,大家對教士階級的腐敗更為敏感,越來越多人質疑羅馬教廷對基督建立的教會毫無貢獻。有人憂心世界末日近在眼前,深信唯有澈底改革才能力挽狂瀾,拯救基督教世界免於天譴。

威登堡大學(University of Wittenberg)聖經與哲學教授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一四八三-一五四六),是這股不安氛圍的縮影。這名年輕的修士雖然忠實奉行修會會規,卻覺得這些規定無法安撫他近乎病態的死亡恐懼(畢竟,它們是在非常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制定的)。最後,他從釋經中得到慰藉:在為〈詩篇〉的一系列講課做準備時,他重讀〈詩篇〉第七十一篇的一句話:「求祢照祢的義(justitia)解救我。」他先從字面意義著手,將它詮釋為基督對聖父的祈禱,接著思考它的道德意涵,將這句話轉化為信徒對基督的祈禱——想到這點,他大喜過望,認為這意味著基督能將祂自己的義賜給罪人。沒過多久,他在修院書房裡詮釋〈羅馬書〉,為保羅從哈巴谷(Habakkuk)先知引用的一句話感到困惑:

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是神的大能,要拯救一切信的人,先是猶太人,而後希臘人,因為福音啟示了神的義:這義是本於信,而又歸於信。正如經上所說:「義人必因信得生。」

路德一直以為神的義(justitia)是指將罪人打入地獄的審判(justice),他不懂這為什麼是「福音」?也不解「義」(righteousness)怎麼會和「信」連在一起?想到〈詩篇〉第七十一篇後,他總算有了答案——他相信保羅想說的是:神會將祂自己的義賜給信基督的罪人。他後來寫道:「我覺得自己猶如重生,彷彿通過敞開的門進入樂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