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康專文:1624發現台灣─鄭氏四百年前未能逃脫中國魔咒

2024-03-10 07:10

? 人氣

 歷史的有趣就在於,鄭成功這樣一個中日混血兒,偏偏給臺灣帶去了中國的文化和制度,這一向被認為是他的歷史功績。若按照今天的看法,恰好是他把臺灣「拖進」了已經註定要落伍的中國軌道,然而,這卻是臺灣得以擺脫蒙昧的第一步,畢竟,那時臺灣將要進入的是農耕社會,而不是工商社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二、關於「華夷秩序」的顛倒和文明中心與邊陲的易位

今天回首三百年歷史,對東亞社會來說,其大勢幾乎就是一件事,即所謂「華夷秩序」的顛倒,以及連帶發生的文明中心與邊陲的易位。對前者,被顛倒的不僅是中國與西方的位置,也包括中日的位置,經過百多年的一再挫敗,中國人基本認輸,漸次墜入急功近利的「學習」和極度敏感的排外主義之中,內心卻一直抱著「要把顛倒的秩序再顛倒過來」的強烈民族情緒。然而,對於中國文明內部中心與邊陲的易位,至今沒有多少人肯承認。以致近半個世紀來,中國大陸在經過了一段成為「世界強國」和「革命中心」的虛假歷史,中心再度衰落以後,大一統結構又陷入分崩離析。 

「華夷秩序」這個概念,本身就內含著中國人極為短淺的我族中心主義和文化優越感。不必追尋到太遠古,至少,從所謂世界文明的「軸心時代」開始,基督教、儒家、佛教、伊斯蘭教等幾大文明,是並駕齊驅的幾個不同體系,此間沒有「我優你劣」的所謂秩序。我以為,正是中國傳統當中蘊涵著將文明劃為優劣的某種世界秩序,才從中國文明內部引出對於自己跌為弱勢文明的強烈反映,即「發現臺灣」特刊中所說的那種樞軸文化,對於接受外來事物有否定自己似的刻骨銘心的痛楚。不過,也有學者指出,像中國人在「五四」以後這樣全盤否定自己傳統的現象,也是世界罕見的。這當然也是因為對文明有優劣之分的觀念所造成的,不為王侯,便為盜寇,當盜寇也是為了造反再當王侯。排外與崇洋、守舊與獵奇、優越感與自卑感、民族恥辱與民族虛無,這些兩極化的思維,在成為衰勢的中國文化中統一得極和諧。

特刊在描述臺灣歷史中所作的關於中西、中日兩個層次的文化比較,綜合了許多學者的洞見。也只有從臺灣這樣一個處於中西、中日衝撞地帶的特殊文化位置上,才可能把以往大而化之的籠統比較,變成這種可以把握的具體而微的歷史過程。

我想,把近百年中西文化衝突的研究,從聚焦于中心移向邊陲,更重視承受外來文化衝激、濡染強烈得多的沿海地區,對中國的現代化研究恐怕更有實質意義。今天的「東亞文明」,其孕育過程就發生在這些曾經是古典世界的「鄉村」和儒家文明的邊陲文化區。事實上,成為西方前現代過程的封建化,也是從羅馬世界的「鄉村」——西歐孕育出來的。基督教文明往昔的樞軸,如希臘、羅馬,也早就衰落了。解釋現代歐洲的出現,有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如何解釋羅馬帝國與西歐封建制在文化上的斷裂與連續,拉丁文、羅馬法、基督教這三樣東西,如何從一個帝國的結構中,存活到西歐那些小得多的政治單元中去的。我想,類似的文化變遷過程,同樣發生在東亞地區,《天下》這期特刊,就提供了許多新鮮而有創見的解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