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芯凝觀點:收藏銅鏡為避邪防小人?還是審美情趣?

2024-03-03 05:50

? 人氣

中國銅鏡歷史悠久,除了照見裝容也常用來避邪。圖為「南宋-雙龍紋葵花鏡」。(陳芯凝攝)

中國銅鏡歷史悠久,除了照見裝容也常用來避邪。圖為「南宋-雙龍紋葵花鏡」。(陳芯凝攝)

數年前到上海參加華人收藏家論壇時認識位來自日本的醫生收藏家,他聊到他的收藏史是從「被騙」開始,花大錢買了匹實為現代仿製的「唐三彩馬」後賣家消失不見,此後他非常謹慎、且開始收藏「銅鏡」。其實收藏文物過程「繳學費」絕非新鮮事,但我好奇的是他為何選銅鏡?銅鏡在中國和日本文化裡擁有哪些意涵?春節期間去故宮南院走春,見特展中不乏很有故事的古銅鏡,勾起了我這段記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銅鏡不只正衣冠 也用於避邪餽贈

對歷史稍有涉獵的人都知道唐太宗的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漢唐時代的銅鏡可說是中國歷史上銅鏡兩個高峰!在沒有發明鏡子的遠古時代,人類是用山川江河的水來作為天然鏡子、照見自己的。進入青銅時代,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有一種盛水像個盆子的器物叫做「鑑」,裝水之外也用來照影,成語當中就有「殷鑑不遠」、「前車之鑑」等,是不是很生動又寓意深呢?

故宮南院展出的「南宋-劍龍葵花鏡」。(陳芯凝攝)
故宮南院展出的「南宋-劍龍葵花鏡」。(陳芯凝攝)

至於最早的銅鏡,根據考古研究得追溯距今約4000年前青海的齊家文化,到了戰國時期開始盛行。銅鏡除了在日常生活上為照容整裝之外,也被廣泛使在避邪、裝飾、饋贈、祝福、陪嫁、殉葬等。銅鏡的歷史非常悠久,直到明清時期因外來玻璃鏡的出現而步向衰微。

中國銅鏡漢唐為高峰 紋飾含意豐富兼審美

中國銅鏡外型以圓形居多,一面磨光亮可照面,另一面有裝飾紋樣,有鈕可以繫繩子把持或懸掛起來。漢代以來的道教思想體現在銅鏡的工藝上,常融入大量的神仙、長生等元素,以「東漢 吳越王神人畫象鏡」為例,故宮策展人在文物旁的說明牌上寫著:「東王公、西王母是道教神祇,分別統率天界的男仙和女仙」,後面還加了句:「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人物」,我突然感覺一陣心酸,這不是歷史常識嗎? 但故宮現在很多展覽都似乎不得不如此,想想這就是現今中學教育忽略中國歷史的結果吧,若無文史常識又如何欣賞文物之美呢?年輕人沒有基本歷史知識,其實對他個人是很大的損失。

故宮南院展出的「東漢 吳越王神人畫象鏡」,充滿道教元素。(陳芯凝攝)
故宮南院展出的「東漢 吳越王神人畫象鏡」,充滿道教元素。(陳芯凝攝)

中國銅鏡另一個高峰唐代,因國力強盛、銅鏡工藝也特別發達,紋飾擺脫了神仙瑞獸等圖騰,被象徵幸福、愛情的鸞鳳、鴛鴦,甚至富異國情調的獅子、葡萄等取代。除了這些內容也有些銅鏡富含詩詞書畫及故事,它們其實就是那個時代社會文化、審美情趣的縮影。展覽中有件中唐時期的「三樂鏡」我覺特別有意思。鏡上銘文「孔夫子問答榮啟奇」:孔子問榮啟奇你為什麼這麼快樂呢? 只見孔子(儒家)拿著柺杖,榮啟奇(道家)披著鹿皮,一手上拿著弦索、彈奏樂器,榮說「能身而為人,又是男人,還能活到九十歲,是人生三大樂事」,這種樂觀幽默似也顯現當時百姓的生活狀況。

「中唐-三樂鏡」,鏡上有「孔夫子問答榮啟奇」圖文。(陳芯凝攝)
「中唐-三樂鏡」,鏡上有「孔夫子問答榮啟奇」圖文。(陳芯凝攝)

日本神器包含劍鏡 中日傳說皆源自道教

至於銅鏡在日本文化中的角色,我最早的印象就是很儀式性的「神器」,2019年日本天皇交接時象徵皇位傳承的「三神器」令人矚目。這三件信物包括一把劍「天叢雲劍」,一面鏡子「八咫鏡」,和一件玉器「八尺瓊勾玉」,意義重大。日本使用銅鏡得追溯自唐朝時中日文化交流,當時日本派出遣唐使帶回極富外交禮儀意涵的銅鏡,但是到了西元10世紀日本廢止遣唐使、推行「國風化」,創立「和風文化」而有了「和鏡」。

日本文化中的銅鏡自中國而來,它被賦予的神性和權力,也源自中國的道教。因為自晚唐以來,鏡和劍就是道教「道」的象徵,兩者材質相似,都被認為是稟受天地陰陽之精,具有靈性和神威,因而有劍鏡合一的思想,是道教重要的法器。東晉葛洪(283-343)《抱朴子》曾提到,萬物歲久則成精,能幻化為人形,不過他們在鏡中無所遁形。因此古代道士入山時,會在背後揹掛個大圓鏡,就是所謂照妖鏡。明鏡除了能自照裝容,還能照出妖怪原形,被視為有避邪鎮煞的效果,可以長保吉祥長壽。

圖5:「南宋-雙劍紋盾形鏡」,道教認為劍和鏡具有靈性和神威。(陳芯凝攝)
圖5:「南宋-雙劍紋盾形鏡」,道教認為劍和鏡具有靈性和神威。(陳芯凝攝)

不確知我認識的那位日本醫生收藏家收藏了多少中國銅鏡和日本和鏡,只聽聞他後來都捐贈給家鄉兵庫縣的博物館了。促使他收藏銅鏡的原因,或許是因當初花大錢卻買到一匹唐三彩馬贗品、憤而開始收銅鏡來避邪,防止其他想騙他的妖魅接近。我想他能及時止損還是幸運的,因為在文物收藏這領域至今仍存在造假、賣假的妖魅出沒,而有些自以為的「收藏家」收了滿屋子贗品卻不知,或不願面對事實真相仍在夸夸其談,那才是最慘的呢!!

*作者為文物藝術策展、經紀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