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榮耀七雄和那獲得產官學認證的技術分析

2024-02-10 07:20

? 人氣

作者指出,台積電跌掉的37%大部分都發生在前半年,因此依據動能來換股時可能來不及出脫,這點顯示天下沒有穩賺不賠的投資方法,動能投資策略也不例外。(圖/翻攝自台積電官網)

作者指出,台積電跌掉的37%大部分都發生在前半年,因此依據動能來換股時可能來不及出脫,這點顯示天下沒有穩賺不賠的投資方法,動能投資策略也不例外。(圖/翻攝自台積電官網)

據說是發源於日本江戶時代的技術分析,因為缺乏理論依據和實證成果,普遍受到財經企管學界的鄙視,一位國立大學教授甚至公開在媒體上將之與政客、媒體並列為台灣的「亂源」。然而,至少有一種技術分析方法已經獲得產學兩界的認證,並獲得台灣官方的肯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技術分析的榮耀與滄桑

雖然技術分析據說是發源自江戶米市,但日本傳承的以單根K線和多根K線組合為主,目前實際應用的線型分析和各種技術指標,幾乎都源自二次大戰之後的美國。業界欣然接納這種相對簡單的分析預測方法,用以彌補基本分析難以解釋價格變化的缺陷。

台灣股市成立之際,自然會向美日取經,而且兼顧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例如台灣所稱的「本益比」是從日本移植過來,而「殖利率」則是證交所人員斟酌英文原意翻譯而成。時至今日,分析師每日朗朗上口的,通常都是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的混合體,而且還傳承了許多名句,例如「漲時重勢,跌時重質」,以及大有爭議的「基本分析選股,技術分析擇時」。

然而,主機電腦問世後,技術分析就開始面臨學界的質疑與挑戰,而其結果是業者「慘敗」。例如,有學者用電腦跑出隨機數列並轉化成線路圖,結果業者有模有樣的作出分析,無法辨識出真假。又如,有學者將技術分析的買進與賣出信號寫成電腦程式,然後用實際的股價資料進行驗證,結果顯示其操作績效輸給「買進後不動」的長期投資。

獲頒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法馬(Eugene F. Fama),在這段歷史中扮演關鍵角色。他先在美國證券分析師協會的期刊上,以「股市價格的隨機漫步」為題,扼要說明了既有的實證發現,然後又在美國金融學會的期刊上發表更完整、兼顧文獻回顧和理論發展的論文,並且在宣示資本市場是有效率的(所謂的「效率」是指價格充分反映既有資訊的程度)。於是,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不但被納入大學教科書,還成為全球各地證券分析師考試的指定範圍之一。

雖然有關技術分析實用性的研究並未就此落幕,偶爾也在實證當中獲得支持,例如移動平均線就是如此,但整體而言多數研究都以「成效不佳」收場。在這段期間,技術分析支持者未能提出具有說服力的證據,經常都只能和命理之術的支持者一樣,用「已經存在許多年」這類語言辯駁,但其實只是為了說服自己。

上個世紀80年代出現產學合作的轉捩點。一位學者根據業者提供的資料,證明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並用可以獲得良好成果,而其中所用的技術分析方法是60年代就已經問世的相對強勢(relative strength)(不是簡稱為RSI的相對強弱指標)。隨後該業者著書立說,將選股標準精簡到7項,並根據英文字首簡稱為CANSLIM,其中的L就是用相對強勢來衡量(該書在台灣譯為《笑傲股市》)。

但真正讓學界注意到這個方法,是因為30年前在美國金融學會的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標題是「買贏家賣輸家的報酬」。兩位作者用相對強勢選擇買賣標的,模擬結果顯示可以獲得高於整體股市的超額報酬。這個違反EMH的結果衍生許多後續研究,但普遍捨棄相對強勢而改用「動能」(momentum)一詞。

榮耀七雄就是高動能的經典範例

這就回到主題了。標題所說的「榮耀七雄」(Magnificent Seven;magnificent這個英文字帶有很棒、很漂亮、令人羨慕等意思,台灣媒體採用的「科技七雄」和「美股七巨頭」等譯名並不能反映這點),就是規模最大,持續最久,而且擁有科技巨頭身分的7檔高動能股,其市值占了S&P 500的3成。附圖引用工商時報的報導,呈現出這些業者相對於S&P 500指數的強勢,其中也顯示出扣除這7檔之後,其餘493檔成分股的整體表現弱於指數。

沒錯,高相對強勢或高動能的股票,其實就是台灣股民所熟知的「強勢股」。換言之,相對強勢或高動能的觀念,在台灣早已深入人心,傳承的經典名句是「強者恆強,弱者恆弱」。差別只在於,常見的中文版技術分析軟體,似乎尚未將動能排行納入。

那麼,所謂「台灣官方的肯定」又是怎麼回事?答案:迄今為止台灣指數公司已經推出4種以「動能」為名的指數。由於台灣指數公司是台灣證券交易所100%持股的子公司,後者雖已納入民股,但董事長、常駐監察人、和過半數董事席次,都還是由主管機關指派,因此可以視為「準政府機構」,而台灣指數公司使用動能一詞,自然可以視為官方的肯定。

難以置信的語意模糊

但實際上,台灣指數公司對動能一詞的界定很模糊,甚至未能涵蓋日常語言中許多不同的意義。附表列出已問世的四種指數當中,據以篩選出成分股的動能所隱涵的意思。這其中,最早問世的中小型A級動能50指數符合前文所述的動能定義,但選擇用學界支持,獲得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肯定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式(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來獲得排序依據。

台灣指數公司對於動能的各種定義。(作者提供)
台灣指數公司對於動能的各種定義。(作者提供)

其他三種指數分別用不同的方式納入動能選股機制。高息動能指數將篩選合格的標的先用配息率排序,然後根據風險調整報酬決定權重。趨勢動能高股息指數選擇傳統的相對強勢,但並非選擇固定的比較基期,而是選擇「52週還原收盤價最高點」,致使每一檔股票可能分別有不同的基期。IC設計動能指數則是在篩選合格的標的中選取市值最高的50檔,然後用股價動能和營收動能決定權重。

因此,台灣指數公司目前推出的動能指數,都沒有選擇最原始的相對強勢計算方法,而是反映了學界認同的投資績效評估方法和既有的實證研究發現。而且實際上,該公司所編製的部分「成長指數」也納入了動能篩選機制,例如「高息優質成長指數」。

其實,若台灣指數公司引用日常語言中對於動能一詞的廣泛意義,則可以輕鬆的區分出兩種動能:涵蓋主要會計績效指標的獲利與成長動能,和反映投資報酬的股市動能。前者可用營收和獲利指標來篩選排序,後者可用各種形式的相對強勢來代表動能,兩者都不會發生附表所示那種「無關動能」的尷尬。

動能選股的實用價值

最後當然要討論依據動能來選股能否提高獲利。不談學界的實證發現(太多了,我缺乏做文獻回顧的誘因),以實務上最重視的「眼見為憑」來簡略說明。

過去幾年,眾多投資業者因為重押榮耀七雄而獲得良好的績效,無數民眾因為直接或間接買進榮耀七雄而荷包滿滿。在台灣最明顯的是讓股民間接買進「榮耀十雄」的統一FANG+ ETF(該ETF設立時還沒有「榮耀七雄」一詞,只有用FANG代表的「尖牙股」,涵蓋十檔科技股,榮耀七雄盡在其中),去年獲利達98%,而S&P 500指數漲幅還不到25%。

再以2018成立,追蹤中小型A級動能50指數的富邦臺灣中小ETF為例,到今年1月31日為止市價上漲189%,直接加計5年股息(不採用股息再投資假設下的複利)後達到219%,相當於平均每年約獲利14%,而同期加權指數平均每年約上漲9%,加計每年約4%的股息後兩者差距有限。

由於中小型A級動能50指數只考慮中小型股,而近年加權指數的漲幅深受台積電這類高價大型股影響,因此上述比較對臺灣中小ETF不公平。但即使如此,平均每年獲利約14%,應該足以吸引那些著眼於長期投資,不妄想買到狂飆股而在幾個月內大賺一票的股民了。

雖然台灣尚未出現具有代表性的動能投資案例,但著名的台灣50 ETF或許可供參考。去年12月的資料顯示,這檔ETF重押強勢的半導體股,持股當中光是台積電就占了46%,而台積電在加權指數當中的權重還不到30%。結果顯示,去年股息加回後加權指數約上漲13%,但台灣50股息加回的報酬率達到27%。

但很不幸的是,把時間往前挪一點,在前年那長達10個月的跌勢中,加權指數約下跌29%,而台灣50則下跌32%,因為這段期間台積電跌掉37%,從強勢股變成弱勢股!

台積電跌掉的37%大部分都發生在前半年,因此依據動能來換股時可能來不及出脫,這點顯示天下沒有穩賺不賠的投資方法,動能投資策略也不例外。但這種操作方式至少可以做到一點:股市上漲期通常遠比下跌期更長,因此只要判斷強弱勢的資料涵蓋期間夠長,不至於被短線波動「震落」,就不難保證自己可以搭上多頭的列車,而且還是給VIP的豪華包廂!

*作者為大學退休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