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與中國相比,印度崛起為何更具挑戰?

2024-01-22 12:05

? 人氣

2023年5月,印度總理莫迪訪問澳洲。(美聯社)

2023年5月,印度總理莫迪訪問澳洲。(美聯社)

中國經濟目前步履艱難,但另一個亞洲大國、與中國相鄰的印度突然引起了投資者和製造商的注意。21世紀前兩個十年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國崛起為主題的20年。接下來會是以印度崛起為主題的20年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很多理由可以心懷憧憬。印度的人口規模去年超過了中國。一半以上的印度人年齡在25歲以下。而且按照目前的成長速度,印度再過不到10年就可能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最近印度已經超越曾對其實行過殖民統治的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印度股市現已連續八年上漲。中國與西方貿易關係的日益惡化對印度有益無害。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但印度的前進道路很可能與中國截然不同,而且更具挑戰性。

雖然從理論上講,印度的勞動力資源豐富,但由於存在一系列障礙,聯通勞動者與僱主的難度仍然很大。因此,家庭和公司都很難積累掀起投資熱潮所需的儲蓄;當年正是拜這種投資熱潮所賜,台灣、韓國等亞洲四小龍才得以脫胎換骨擺脫貧困。貿易壁壘仍然聳立也是一個問題,尤其是如果印度想要成為一個像中國那樣的世界工廠的話。

這並不是說最近取得的進展不算突出,也不是說這種進展不會繼續。富士康和和碩等大型電子組裝企業已向印度投入了數億美元,印度在全球出口中所佔的份額也有所上升。

從人口結構上看,印度很符合上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起飛時的情況。據聯合國,到2030年,全球15至64歲的人口中將有近五分之一是印度人。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印度的撫養比已從1967年的82下降到2022年的47。撫養比是衡量家庭照顧兒童和老人負擔的指標。

低撫養比通常有助於提高儲蓄和投資:充足的勞動力可以使公司的勞動力成本受控,而家庭本身也會將多餘的收入用於投資,而不是用來撫養子女或贍養父母。

遺憾的是,印度一直難以提升就業,尤其是女性的就業。根據印度勞動和就業部去年公布的數據,2022財政年度,印度只有三分之一的女性勞動適齡人口加入了就業大軍。這比2018年提高了約10個百分點,但仍遠低於全球中低收入國家約50%的平均水準,也遠低於中國的71%。

此外,自2018年以來,勞動參與率的提高主要體現在農村,而不是城市,這對於勞動力需求旺盛的城市工廠來說助益不大。

對農業和農村的巨額糧食補貼可能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可能是,與許多女工住宿舍的中國相比,印度女性對離家生活和工作的容忍度較低。去年接受政府調查的女性中有45%的人表示,照顧孩子和料理家務使她們無法出去工作。

印度對貿易愛恨交加,這也是一個問題。與中國不同,印度是一個喧鬧的民主國家。頗得人心的保護主義措施是政府需要權衡的問題之一。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數據,2022年印度是全球進口關稅最高的國家之一,平均最惠國稅率為18.1%。相比之下,中國為7.5%,歐盟為5.1%,美國為3.3%。這種進口限制可能會給依賴進口零組件組裝和出口產品的製造商帶來麻煩。

近年來,印度一直斥巨資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該國破舊的交通網路也得到改善。例如,根據麥格理(Macquarie)的數據,貨運列車的平均速度在過去兩年提高了50%以上,港口等待時間自2015年以來減少了80%。但政府已經債台高築,如果私營部門的蓬勃發展不能增加稅收,政府恐怕難以繼續邁上新台階。

印度的公共債務與GDP之比約為85%,在新興經濟體中僅次於巴西。到2024年結束的本財年末,中央政府的資本支出與GDP之比將達到近20年新高,至3.3%。要維持上述基礎設施建設水準,就需要增加收入、降低補貼或大幅提升私營部門參與度。

因此,印度必須不遺餘力地為外國直接投資鋪平道路,尤其是對製造業的外國直接投資。

要想在地緣政治方面大展拳腳,印度需要藉助外來投資幫助其提高製造業占GDP的比重,從多年來一直低於15%的水準提高到接近官方設定的25%的目標。但最近的信號喜憂參半。外國直接投資在2020年達到創紀錄的水準後,在2022年和2023年有所下降。

部分原因顯而易見:全球科技泡沫破裂(印度曾是這一泡沫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全球風險資本融資的普遍落潮。但印度電腦等行業所獲外商直接投資也已明顯回落;根據滙豐(HSBC)的數據,2021年時這些投資曾約相當於印度GDP的0.5%。這一點令人擔憂,因為印度迫切需要這些勞動密集型的組裝職位。富士康等電子巨頭正投入巨資,但也面臨勞動法不靈活等問題。

至少從目前來看,印度仍然是一個以消費和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體。除非印度能真正促進製造業的外商直接投資,也就是說要去解決勞動力市場瓶頸和貿易壁壘等障礙,否則可能難以複製亞洲龍虎當年的迅猛騰飛。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